【www.junered.com--高考作文】

  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古代议论性散文将文化内质与思维逻辑融为一炉,我们完全可以把握语言的情感与思想中,去捕捉其思维脉博,充分地感受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选的是四篇古代议论性散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和《师说》,它们虽不全是典型的议论文,但每一篇都可以从议论的角度进行挖掘。我们不妨表格例示如下:

  具体来说,《寡人之于国也》是特殊的议论性散文,运用对话体,所以呈现的思维结构是:疑问——解惑,即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接着由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阐述了孟子“仁政”主张。这一结构(问题——根源——办法)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总体是一致的。

  《劝学》与《寡人之于国也》,算是较为成型的古代议论文,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三个方面是中心观点的内质所在,意在表明: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作用巨大,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过秦论》也算特殊的议论性散文。前面四个自然段都是史实叙述,最后一段才是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阐述,揭示了原因所在。在史实的安排上并没有平铺直叙,重心放在秦的“崛起——扩展——一统天下”三个阶段,最后是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这样的安排突出的是“攻(创业)”“守”之变,与秦覆亡原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它成了立论的厚实基础。


查看更多高考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考作文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