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语文集锦】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

武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 “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有删改)

1.侠在古代被广泛接受,下列各项不属于侠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侠文化历史悠久,从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到后来侠形象的出“史”入“文”,都有对侠的记载。

B.古代的侠客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本质是舍己为人。他们铲除不平,伸张正义,为赴国难,在所不惜。

C.侠客的身上体现了恩、信、勇、义、忠的精神,这些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

D.侠客所具有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使侠倍受欢迎,他们不想受社会和他人的束缚,追求公平与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韩非子认为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对其持批评的态度。司马迁则认为侠舍己为人,行侠仗义,从道德层面给予其称颂。

B.古代的游侠专门跟政府唱对台戏,他们要凭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所以招致政府的大量杀戮。

C.老百姓无论是在治世还是乱世,总是会遭遇到一些不公之事,当他们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时,便希望有人能给予帮助,这是侠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

D.虽然从《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就没有记载关于侠的故事了,但侠的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事件或行为不属于文中所称颂的“侠”的一项是(3分)( )

A.《水浒传》中的好汉们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反抗压迫,杀富济贫。

B.荆轲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只身赴秦,刺杀秦王,虽未成功,但名垂千古。

C.项羽垓下之困,走投无路之时,割头赠给老部下吕马童,让吕马童最终被封为中水侯。

D.鉏麑受晋灵公之命刺杀大臣赵盾,但被赵盾的正直、忠诚所感动,放弃刺杀,自己触槐而死。

参考答案:考试资源网整理

打包下载:中小学名著朗读 有声小说】


查看更多语文集锦相关内容,请点击语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