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情感美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成7~9题。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20世纪80年代贴着“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先锋的姿态。 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收入了一些旧作,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这样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30年代至80年代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我的大学”,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的形式”,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面对人和人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至于写作,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不上什么“坐标”。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少功在创作上不喜欢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 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T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要有西方的知识,更 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C.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桥词典》是在《爸爸 爸》上产生的,《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 D.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内容等方面的探索, 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作为知名作家的身份,针对性强, 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设问,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 B.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是因 为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 C.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的变化,和古人所 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D.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意,认为写得不够 好却获奖对作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品本身。 E.韩少功非常低调,说写作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但也有自己的兴趣,如关注精神的“上半 部”,关注哲学和美学的远望和老百姓平常的真情实感。 9.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4分) 答案: 7.C(“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 8.D、E(A“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性强,问题直接明 了。B强加因果,“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只是一种事实。C 原文意思是韩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 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即社会的变 化相当于“文料”,自己的变化相当于“文意”,而非单指自己的变化。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 5分,多选不得分) 9.“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物写得鲜活丰富。 (1分)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1分)只有作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人情 感,读者才可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认为鲜活丰满了,读者才会从中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 物,而不是靠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标签等。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 立体的人物。(2分)

  以上是《《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阅读练习及答案》的详细内容。


查看更多情感美文相关内容,请点击情感美文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