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故事】

  想必很多年轻朋友都会时不时地找一些找一些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来看,那么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高仓健的三顿饭

  著名影星高仓健的去世,让2014年的冬天更寒冷了一些。无论是导演艺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深深缅怀这位影坛硬汉。高仓健精湛的演技让人折服,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也让人感叹。在高仓健的演艺生涯里,他曾经有过这样的三顿饭。

  在1977年的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高仓健饰演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勇作。勇作出狱后吃的一顿饭,让许多细心观众记忆犹新。影片中,饭菜刚上来,勇作便迫不及待抄起啤酒杯,一口气干掉,接下来又对满满一碗面大快朵颐,吃完了面,又迅速吃下了一份猪排饭,而后,他擦擦嘴巴,那意犹未尽的模样俨然一个长年食不果腹的囚犯。看到这里观众们会心一笑,感叹高仓健对细节演绎的逼真程度。其实,在拍戏过程中,导演也对他的狼吞虎咽大为赞赏,这场戏很轻松地一次就过。戏后,导演好奇他的好胃口,问及原因,高仓健坦率笑道:“为了拍这场戏,我两天没有吃东西。”

  还是在1977年,影片《八甲田山》开拍。其中有一幕戏是军队在山中被大雪所困。那个冬天格外寒冷,一场大雪漫天袭来,摄制组一行人准备步行到山上拍摄。不巧的是,高仓健的胃病犯了,他疼痛难忍,几天没有好好吃东西。

  但是,上山之前的那顿饭,他却吃下了两碗米饭和一大盘菜。看着他一边皱眉一边拼命下咽的样子,导演劝他少吃些,可是他却无所谓地笑笑。等到达山上,准备开拍的时候,高仓健突然叫停,他指出:“既然是被困在雪山,又怎么可能出现脚印。”说完便站在雪地里等待,一站就是四个小时,直到脚印被新雪覆盖住才开始拍摄。导演的眼圈红了,原来他忍着胃痛狂吃只是为了严寒拍摄保持体能。

  这第三顿饭是在1985年拍摄《夜叉》时。正式开机的前几天,摄制组举行了一场宴会。开餐时,一向平易温和的高仓健却皱起了眉头,他看了看桌上的美味料理,拒绝用餐。原来,导演因请到了高仓健来演出,感到非常荣幸,所以,安排他桌上的料理要比其他演员的高档一些。细心的高仓健觉察了出来,很不高兴,执意要将晚餐换成和大家一样的,才可以用餐。

  吃饭本是寻常事,却可以折射出一个艺术家的情操。高仓健一生拍摄影片204部,获奖无数。对艺术的执著和对名利的淡泊始终伴随他的一生。事无巨细,高仓健都会认真对待,无论是短短的一个镜头,还是小小的一餐一饭。正是这种不肯让艺术打折扣,不肯让人格打折扣的严谨态度,让他成为了一尊始终站立的艺神。

  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余光中的“恶搞”

  余光中先生才华横溢,不仅写诗、评诗,而且译诗,样样精绝。就连其平时的“恶搞”也颇见才思。

  据古远清教授说,他有一次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一个学术活动,结识了余光中。在主办方的欢迎宴会上,余光中和他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十分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席间,不知是谁吟起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随后大家聊天的话题转移到了台湾的社会现实问题上。这时,余光中慨叹台湾世风日下知音难觅而政坛乌烟瘴气,投机分子层出不穷,于是顺口将耳熟能详的名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颠倒过来表达不满:

  酒逢千杯知己少,话不半句投机多!

  还是这14个字,只是语序这么一变,精妙深刻的讽刺效果顿显,立刻赢得满座叫好。

  接着,话题又转回文坛。余光中认为当今台湾文学理念偏颇,利益至上,商业气息太浓。作家想要作品获得认可,需要评论家来推介,而评论家却要作家先拿来红包,然后才愿意写吹捧文章。这正是: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钱”!

  一字之改,便将某些评论家斯文扫地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痛快淋漓,不愧大师手笔。

  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心游万仞”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今年已110岁了。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典型地体现在其晚年精心结撰的学术随笔上。在85岁那年,周先生离开办公室,走出“专业的深井”,开始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起航。他以读书为帆,以思考为舵,以写作为桨;他心无挂碍,目光如炬,跨越横蹊,脱离窠臼,对陈规戒律犁庭扫穴,对真知真理热情推介;他融汇文史哲经,吸纳古今文化,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并赢得“周百科”的称誉。

  周老拥有比无数老年人和中青年更为清醒的思想。周老的学术随笔,纵论今古,时空交错,叙评结合,臧否人物,叙述从容,论理透彻。他说:“历史像一条河一样,河的上面有波浪,这个波浪受风的影响,一下子往东,一下子往西。你在这个波浪里面生活,弄得眼花缭乱,弄不清楚。我现在不研究河流上的风浪,我研究河流下面的潜流,潜流比较稳定,它的方向比较明白。我就是研究这个潜流,根据潜流,我假定一个理论,就是我自己认为可以讲清楚的,就是整个人类前进轨道是怎么回事。”

  2007年,我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秘书长,自此每年1月我都与学会领导一起,前往名誉会长周有光先生的寓所,为老人贺寿。后来,又先后数次陪同外地友人前往探望。每次拜会,我都被百岁老人的睿智谈吐、和蔼音容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一次利用在北京开会间隙去探望周先生,先生微笑着说:“以前,都是从国家的角度看世界,所以观点各不相同。现在,应该从世界角度去看国家。光从中国角度看也是看不清的。”老人娓娓道来的这段话,絮絮如话家常,但认真回味,却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这就是知识老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文化启蒙。我当时心中蓦然浮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意图画——百岁老人高瞻远瞩的目光与安详淡定的神态,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多年来,我尽量搜集并力求系统地研读周公关于社会文化的著述,俯读仰思,反复品味,常有豁然开朗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思想渐入佳境,视野、胸襟渐次开阔,视角、思维、逻辑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评论,第一跳出僵化的窠臼,第二不再拘泥于微观枝节,而尽力在历史长河和世界范畴时空交叉的维度着眼、联想、比较、探研……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吧。自身的文化开蒙和思想升华,完全归功于周老“授人以渔”的思想点化和润物无声的文化推力。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_关于名人的简短励志事迹》的详细内容。


查看更多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故事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