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①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选自《苕溪渔隐丛话》)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②。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③。’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南宋胡仔,号苕溪渔隐。②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③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世人患作文字少(担心) B.尝乘间以文字问之(间隙)
C.教有所阙(缺欠) D.躬身稼穑(弯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A.唯勤读书而多为之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B.以著述为务皆以美于徐公
C.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D.于我何有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②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小题4:从欧阳文忠的建议及皇甫谧的转变中你感悟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B
小题3:①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②(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小题4:欧阳修认为写作没有别的捷径,唯有靠自身的勤奋多作,从中可以得出勤奋与多写对写作的重要作用;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勤学,并且在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这告诉我们学习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勤奋投入,就一定学有所成。(第二点答出“皇甫谧勤奋学习”得1分)(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D中的“躬”是“亲自”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A中的两个“而”,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B中的“以”,前者为“把”,后者为“认为”;C中的“之”都是“连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中的“于”是“介词,引出陈述的对象,对”。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①中“疵病”是“文章的缺点”; ②中“自汝得之”是倒装句,翻译时要按现代语序,即“汝自得之”,即“是你自身的收获”。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欧阳修的回答“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和“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可明确“勤奋与多写对写作的重要作用”的观点;从皇甫谧“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可明确“学习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勤奋投入,就一定学有所成”的观点。
参考译文:
(一)
某年初,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在休息时间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孙莘老曾经用这个道理告诫别人,所以更加有意味。《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传说梅圣俞每天作一首,寒暑天气都没变过(一直坚持)。梅圣俞的诗名气誉满天下,大概是亲自试验这种方法的效果了。
(二)
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经》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查看更多高考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考作文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