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语文集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的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为了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为了加强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我们首先必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从西方国家拿来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糟粕,是因为盲目赞同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的主张。 B.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这就是作者所主张的“送去主义”。 C.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靠坚船利炮,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 D.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拿走的是糟粕。其中不少优秀的精华,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E.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传递的信息最多,花费的劳动却最少。这是其他一些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 13.下列表述与作者主张的“送去主义”不符的一项是(3分) A.陈氏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创办“世界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总会”,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分会。 B.举办“中印友好年”“中国意大利年”“感知中国·韩国行”等文化宣传活动。 C.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 D.成功申办奥运会、大运会等,笑迎五洲宾客。 14.试从文中找出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4分) 15.试理解文中“天人合一”的含意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4分) 答案: 12.答案:B、E(A强加因果。“从西方国家拿来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糟粕”并非“盲目赞同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 C无中生有。“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之所以“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主要是靠掠夺。D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说“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拿走的是糟粕”。)

13.答案:D(这是“迎来”,不是“送去”。)

14.①西方人拿走了我们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成为他们掠夺、征服、控制世界的武器,我们现在要送去中国精神文明中的伦理纲常,用“和”文化影响西方。

②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起到积极作用,在环保方面济西方之穷。

③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的成功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④汉语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信息。(每点1分)

15.天人合一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2分)

环保方面:“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的改造,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自然为人类服务,我们要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2分)



查看更多语文集锦相关内容,请点击语文集锦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