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试题资源】

考试资源网整理了关于《长城 鲍昌》阅读及参考答案及解析,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www.cjcxw.com整理的《长城 鲍昌》阅读及参考答案及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鲍 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①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夐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③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④群山不语,并睛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注:①筚篥(bì lì):汉代从西城传入的一种管乐器。②斥堠(hòu):暸望敌情的土堡。③紫塞:指长城。④纠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 1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他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解析:本题第(1)问作者是如何评价长城的历史的,回答起来比较容易,因为作者在反思和评价长城的历史时,尽管大量用典,采用了形象化的手段,洋洋洒洒,有点儿令人眼花缭乱,但归纳起来并不难,那就是作者认为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是文化愚钝的标志。本题第(2)问回答起来比第(1)问难一些,因为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对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但是,只要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这样一些句子,然后进一步从中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仅供参考:(1)评价历史: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2)看待现实:①开放;②自信。 1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解析: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例如作者与长城的对话,向长城的发问“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和作者的抒情“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等等都显得十分自然亲切。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在“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嵚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们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人称的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仅供参考:(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3.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都提到了“归鸿(飞鸿)”,就是要借归鸿作为悠悠岁月的见证,引出“昭君出塞的老路”和“苏武牧羊的北海”,完成从第一段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向第二段对历史的回顾的转换。应该说这种视角的转换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还是比较自然而巧妙的。 答案仅供参考:作用:(1)将“飞鸿”作为岁月的见证,(2)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入对历史的回顾。 14.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极具分量,在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这段文字,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的回答,这回答是比较含蓄的,却又是坚定有力的。这几段文字的内在联系相当巧妙。倒数第三段表面是对长城提出两个问题,实际是问“我们中华民族愿意开放吗”“我们中华民族能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荡吗”。而接下来的倒数第二段并不急于回答,长城不语,群山不语,长天也不语,三个“不语”形成一个鲜明的顿挫。那么究竟会有怎样的回答呢?直到最后一段才作出回答,揭开谜底,引人入胜。 其次,从这段文字的内容来看,虽然比较含蓄,但所表达的意思还是清楚的。长城是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祖先创造出来的伟大奇迹,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的,这充分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足以让我们中华民族感到无比自豪。再联系全文看,表达的意思就更清楚了。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受了那么多的磨难而不垮,曾想通过闭关自守来寻求安全而不能,如今却主动敞开胸襟,这不充分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吗?我们一定能够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结论是通过反思和观察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的历史和现实得出的。正是因为有了最后这一段文字,才使本文有了一个圆满的收束。 答案仅供参考:(1)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从“黄云间的归鸿”联想到“昭君出塞的老路”和“苏武牧羊的北海”,借飞鸿作为悠悠岁月的见证,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B.作者借“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代指阵亡的将士,更加重了回顾历史时的凄婉的色彩。 C.“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万寿无疆”,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是对闭关锁国政策辛辣的讽刺。 D.“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归来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历代封建王朝和亲政策每每遭受失败的痛惜和反思。 E.文中描写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登上烽火台后喜不自禁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喜悦。 解析:作者的确是借“飞鸿”的视角,自然完成了从第一段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向第二段对历史回顾的转换,因此,A项的赏析近乎客观。B项“谁家的‘春闺梦里人’”指的就是阵亡的将士,说“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因为这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战死不仅是战死者的悲剧,也是战死者家庭的悲剧,特别是战死者的妻子梦里都在期盼丈夫的平安归来,现在却连尸首都被野犬吞噬掉,悲剧的色彩岂不更浓?所以说“更加重了回顾历史时的凄婉的色彩”。C、D、E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C项的错误在于这里作者用的并不是反语,虽有一点儿讽刺的味道,但还远不够是“辛辣”的讽刺。D项的错误在于“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归来了”,这句话是形象地写出了历代封建王朝和亲政策每每遭受的失败,也能体味到作者痛惜的感情,但这句话不是形象地写出作者的“痛惜”,更谈不上形象地写出作者的“反思”。E项的错误在于把作者关于一位外宾登上烽火台后喜不自禁的细节描写说成是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显然根据不足,因为前面说到作者并“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怎么能断定这个细节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呢?特别加上“主要”二字,更是不妥。 答案:AB

【考试资源网——www.cjcxw.com】


查看更多试题资源相关内容,请点击试题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