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语文集锦】

宋代的书铺
说到中国古代的“书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专门刊书售书的“书肆”。而在宋代,所谓“书铺”,实际上还另有所指。科举考试发展至宋代,规定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寒窗苦读的学子在解试“过关斩将”之后,就必须赶赴京师,参加下一场激烈的角逐。举子参加考试前必须向礼部贡院投递写有姓名、年甲、乡贯、三代、户主、举数、场第等信息的家状。宋代《朝野类要》记载:“凡举子预试,宜节次文书并由书铺承干。”《曲洧旧闻》中记载:“吕申公公著当文靖秉政时,自书铺中投应举家状,敝衣蹇驴,谦退如寒素,见者虽爱其容止,亦不异也。既去,问书铺家,知是吕廷评,乃始惊叹。”书铺承担处理家状等文书的工作,就等于取得了应考举子们的个人资料,甚至有书铺户自行制作“家状集”的,如方逢辰《蛟峰文集》。这种“家状集”实际上应该是一些有望及第士子的人物资料合集,而这正是在掌握了大量举子信息的基础上实现的。
处理家状之外,书铺还需负责考生试纸的装订。举子在考试前必须自备考试用纸,由书铺负责按规定将家状粘合在试纸前作为卷首。礼部接到投递之后,由贡院官员在家状下沿和试纸接缝处加印。《钱塘遗事》记载:“皆由书铺纳卷,铺例五千,而自装界卷子与之或只二千。”但是,为了吸引举子在书铺办理全套服务,书铺会推出一些优惠措施,如赠送一本《御试须知》之类。书铺在负责如此重要差事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据《宋会要辑稿·选举》所记载的规定:“书铺送纳举人试卷文字,并具所纳举人州府姓名单状,赴院点对。如有文字差误,勘会元纳书铺名姓,牒开封府施行。”“如不遵告报,致本部验出,定将犯人书铺送所属根究施行。”此外,为了降低非法行为出现的频率,官方还以结保的方式,要求他们“三人结保,如一名造弊,并三名同罪”。
此外,书铺还是代替政府向举子传达考试事宜的机构。举子参加省试和殿试都是事先安排好座位以防止考生交通作弊的。省试的座位号张榜公布,而殿试的座位号则是写在一张官员签字的纸片上,必须由书铺引导考生取得。殿试前几天,书铺就要通知考生“请号”。请号当天,考生天不亮就要到达书铺,由书铺将其引入庭院中,庭院里设有桌子和类似签到簿的“历”,考生们等待吏部官员按照省试的名次逐个点名上前签到,然后拿到一枚写有座位号的半片白纸,上面有尚书、侍郎、郎中的签名。殿试当日,就有宦官把守集英殿门,凭号进入,“一失其号,则不得入试矣”。书铺的这项工作也是依例索取费用的,一般“索添不过三百”(《钱塘遗事》)。考试结束后,最重要的礼仪便是御殿唱名。唱名前,及第士子仍需要“请号”,还是由书铺通传,程序与殿试请号相同。给号当天士子往往也要支付书铺告报之人一些“小费”。
书铺在纳卷、殿试请号、唱名请号以及种种“告报”等方面都需要一些手续费以及暗箱操作、约定俗成的“小费”。这些钱加起来也构成了一笔不小的开销,许多人在及第以前没有能力支付书铺费用,于是“如学子乏钱者,自请举至及第,一并酬劳书铺者”。张籍的《送杨少尹赴凤》中“得钱祗了还书铺”讲的就是士人及第拜官后对书铺的报偿。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书铺,既具有“书肆”专门刊书售书的功用,同时还具有为举子参加科举考试服务的相关功能。
B.据宋代《朝野类要》记载,在举子考试前,书铺负责将考生写好的家状文书送达至科举考试管理部门。
C.宋代书铺承担处理家状文书的工作,是为了获取举子的个人资料,甚至自行将其编订成“家状集”一类的书籍。
D.宋代书铺也承担了重大的责任,若上级主管部门核实所呈资料出现文字差错,政府将问罪于最初上交材料的书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装订试卷时,由书铺全权负责的费用要高于举子自己提供卷子的费用,但是也会获得书铺诸如赠送考试说明书籍的优惠服务。
B.宋代政府推出“结保”的政策以禁止书铺的非法行为,即若有一人违反规定,则会对三人以同等罪名论处。
C.士子所请之号被当作进入集英殿的门票使用,一旦无法出示所请之号,则会被取消参加此次考试的资格。
D.试后唱名前,中第者需要由书铺引入庭院,逐个在院中所设“历”上签到,领取带有官员签名的号,并为此支付书铺一定费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人由书铺处可以得知“投应举家状”之人为吕公著一事可以看出,宋代书铺在保护个人资料的安全性上存在较大漏洞。
B.宋代书铺的每项工作几乎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费用的额度并不是很高,如“请号”的费用只不过收取三百钱而已。
C.在宋代,书铺在科举考试中确实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其营利的性质决定了官府无法完全信任书铺。
D.宋代书铺在为科举考试服务过程中获取大量利润,若在中举前无力支付,举子们只好将所得的拜官之银视情况偿还给书铺。

参考答案
1.C根据原文,“承担工作的同时,就等于取得了个人资料”,并非选项中说的“为了取得个人资料”。
2.B原文说“力图减少书铺的非法行为”,而选项中说“禁止”。
3.B原文中说“不过三百”,指的是不超过三百钱,而并非“只不过三百钱”。


查看更多语文集锦相关内容,请点击语文集锦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