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语文集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文兴院士:植根大地守护蓝天

王静

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他都要穿过校园的林荫道。高大的法桐树下,这位衣着普通的长者步履稳健,目光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和踏实﹣﹣就像校园里那些高大魁伟的树木,历尽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默然挺立。当同龄人大多在保健养生、含饴弄孙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王文兴却一如青壮年时期,每天做实验、查资料、写文章……

王文兴生于战乱频仍的年代,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涯。走出校门后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圆的“教师梦”。回归母校后。王文兴的梦想得以尽情绽放,他把培养学生视为自己报国理想的延续,为之付出了满腔热情和巨大心血。

虽然王文兴年逾八旬,仍然坚持给研究生授课,介绍我国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相关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等,使环境研究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初始阶段就有较高的学术起点。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培养环境与科研平台。王文兴总是努力把学生“赶出去”,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到国外、境外名校交流、深造。

在环境研究院,提起王文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不钦敬不已,正是因为他有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

一套几十年前结婚时的西服,直到现在王文兴还坦然地穿着它接待各国学者、出席重要场合。学校设有院士专车,但他认为专车接送要跑两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所以无论去机场还是火车站,他经常一个人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等车,上了火车才告诉院里自己的行踪。

王文兴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极为严格,每月列袁审查,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些制度内许可的事情,他也执意拒绝,还撂下“狠话”:“我清清白白一辈子,你可不能让我犯错误!”

论年龄、资历、贡献,王文兴理应受到师生们的敬爱。但他对身边的同事一律尊称“老师”,不论是三四十岁的年轻教师还是刚毕业留校的学生。讨论事情从来都是商量的口气,“应该”怎么样?“可以”怎么样?学生们视他为和蔼可亲的长辈,同事们在他身边工作也感觉心情舒畅。

2007年在他80周岁诞辰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大环境研究院决定举行纪念活动,他知道后竭力反对。学校和研究院希望以他树立榜样,弘扬精神、激励师生。多年前就组织采访报道,但被他一次次拒绝,他对自己的成就缄口不语,所有的事迹、材料都是通过身边助手和学生们得到的。

在物质极大丰富、讲求生活质量的今天,他的一言一行为何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采访时,王文兴没谈几句,就将话题转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历程上,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回头来看,那恰是问题的答案,是这一切“不变”的根源。

王文兴1927年出生在安徽萧县一个耕读世家。虽然生活艰苦,但家风世代重学,使他从童年便立下要读书成才的志愿。当时天主教会在村里办了小学堂,不收学费,还提供教材。王文兴农闲时就自带小桌凳去学认字、学算术。

1938年后家乡沦陷,抗日政府在离家七八十里的萧县洪河集开办了临时中学。王文兴白天在庙里上课,晚上住在农民家里,虽饥寒交迫他也非常知足。从1942年到1944年,学校奉命西迁。十几岁的王文兴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边赶路转移,边上课学习。他们翻山越岭,从安徽到河南,从河南到陕西,足足两千余里﹣﹣脚上没鞋,肚里没食;白天躲避敌人凶焰,夜间强度封锁线、过敌占区,一天要走七八十里;探照灯巡回,枪炮大作,惊心动魄,死里逃生;上课的教室,或是破庙,或是山坡,或是树下;写字的桌子或是泥坯垒砌,或是一小块木板……他所经历的苦难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

几十年来,王文兴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常说:“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只是在回报,用我的智慧和汗水,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为什么王文兴几十年本色不变?因为他深深记得祖国的昨天!王文兴的精神财富犹如百年老树,植根大地、浓荫覆盖,涵养着根下的水土,庇护着拔节的小苗,净化着周围的空气。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相关链接

王文兴:著名环境化学家。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主编、国际ASAAQ组织委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A 

A.虽然已过八十高龄,但是王文兴教授不仅身体健康,还保持年轻时的激情,坚持环境学科的科研工作,积极为祖国培养人才。

B.能够成为王文兴教授的学生很幸福,因为老先生不仅坚持亲自给他们授课,还设法让他们都能到国外名校交流、深造。

C.王文兴教授拒绝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要为他举行纪念活动的提议,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经历被媒体知道。

D.王文兴教授接受采访时,强调自己早年辗转千里、缺衣少食、死里逃生的求学历程,突出了他的阅历丰富、不畏艰难。

E.几十年来,院士王文兴保持自己的本色,以其学术思想、治学态度以及师者风范,感染引领着后辈学者。

(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植根大地,守护蓝天”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王文兴身上具体有哪些强大的人格力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C、强加因果,原文表述为“2007年在他80周岁诞辰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大环境研究院决定举行纪念活动,他知道后竭力反对.学校和研究院希望以他树立榜样,弘扬精神、激励师生.多年前就组织采访报道,但被他一次次拒绝,他对自己的成就缄口不语,所有的事迹、材料都是通过身边助手和学生们得到的”;D、突出的是他铭记苦难,保持本色,一心为国的观念;B、表述不全面,之所以很幸福,还在于先生的人格魅力.故选EA.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于文章的标题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标题含义和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注意不同的层面.如果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 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比如本题“根植大地,守护蓝天”就运用形象的说法,指王文兴教授所从事环境保护与治理,新颖别致,吸引读者,只要依据文章结尾段所 提示的在全文筛选出能反映其的精神品质典型事件并对精神进行概括即可.题目要求理解文章题目“植根大地,守护蓝天”的含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由文章结尾段可以得出是他的精神 财富如百年老树根植大地,净化空气(即守护蓝天).他终生都在为环境保护及治理而奋斗.只要在文章中筛选出他在环保问题上的典型事例,从中概括出精神品质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人物通讯的特点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 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主要有: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借景写人等.分析人物通讯 的写法特点,一般从内容、语言和表达三方面进行.本题就是如此.通读全文,逐段分析文章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等.然后把相同的合并,最后从内容、语言和表达三方面加以概括.

(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探究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通讯人物的某些品质,本题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人物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题目问王文兴身上具体有哪些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内容.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体现他的事例,然后分析分析事例所体现出的强大人格.注意“人格”的内涵,本文主要体现在生活、待人、工作、心态上.


参考答案 考试资源网(www.cjcxw.com)整理

(1)EA(E项3分,A项2分,B项1分,其余不得分.)

(2)①一心为国,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及治理作出巨大贡献.②投身科研,致力于发展环境科学,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③以身作则,洗涤世人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

(3)①情感真挚,有感染力;②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细致真实;③插叙的叙述手法,使行文富于变化.

(4)节约简朴,清正廉洁;平易和蔼,诲人不倦;不畏困难,执着理想;淡泊名利,一心为国.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王静《王文兴院士:植根大地守护蓝天》现代文阅读答案1的全部内容。


查看更多语文集锦相关内容,请点击语文集锦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