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语文集锦】

①和其他文学品种相比,诗的语言最具特点。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是有其道理的。诗家语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②从生成过程来看,诗有三种:诗人内心的诗,纸上的诗,读者内心的诗。因此,诗的传播就是从内心走进内心。诗人内心的诗是一种悟,是无言的沉默。在这一点上,诗和禅相通。禅不立文字,诗是文学,得从心上走到纸上,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这是诗人永远面对的难题。有人说:“口开则诗亡,口闭则诗存。”在心灵世界面前,在体验世界面前,一般语言捉襟见肘。因此,古人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诗人寻奇觅怪,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
③诗家语的特点是德国学者黑格尔所说的“清洗”。诗的内蕴要清洗,诗家语也要清洗。清洗杂质是诗的天职。诗是“空白”艺术。高明的诗人善于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诗不在连,而在断,断后之连,是时间的清洗。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臧克家的《三代》只有六行,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农民的命运,从具象到抽象,从确定到不确定,从单纯到弹性,皆由对时间的清洗而来。诗不在面,而在点,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是悼念母亲的歌。诗人只写了一生中两次“最忘情的哭声”,一次是生命开始的时候,一次是母亲去世的时候。“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可以说,每个字都是无底深渊。恰是未曾落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
④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诗人总是两种相反品格的统一:内心倾吐的慷慨和语言表达的吝啬。从中国诗歌史看,中国诗歌的四言、五言、七言而长短句、散曲、近体和新诗,一个比一个获得倾吐复杂情感的更大的自由,与诗歌内容的由简到繁正相反,诗家语却始终坚守着、提高着它的纯度,按照与内容相对而言的由繁到简的方向发展。五言是两句四言的省约,七言是两句五言的省约。这是诗歌艺术的铁的法则。
⑤诗家语在生成过程里,诗人有三个基本选择。第一,是词的选择。诗表现的不是观,而是观感;不是情,而是情感。诗的旨趣不是叙述生活,而在歌唱生活。所以诗倾吐的是心灵的波涛,而落墨点却往往是引起这一波涛的具体事象。第二,是组合的选择。在诗这里,词的搭配取得很大自由。这种组合根本不依靠推理逻辑,而是依靠抒情逻辑,尤其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常常产生异常的诗的美学效应。同时,虚实的组合也会让诗有了很大的情感容量。第三,是句法的选择。优秀的诗在句法上都是很讲究的,许多名句和句法的选择分不开。从散文的眼光看,诗句好像不通,其实妙在不通。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轻轻的我走了”,词序是倒装的。
(摘编自吕进《“诗家语”的审美》)
1.下列关于“诗家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诗家语诗中最具特点的语言,源于王安石为区别其他的文学品种而命名。
B.诗家语是由一般语言组成的,但又能导致一般语言发生质变的言说方式。
C.诗家语的特点是清洗,是因为诗的内蕴要清洗,清洗杂质是诗的职责所在。
D.诗家语的美学是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等两种相对相反形式的统一。
2.根据第五段,下列理解和判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杜甫不讲天下太不公道,却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词的选择精当到位。
B.田间的《给战斗者》“他们永远/呼吸着/仇恨”,这样的诗行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
C.戴望舒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依靠抒情逻辑,是意象叠加的组合。
D.方敬的《阴天》头两行:“忧郁的宽帽檐/使我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是虚实的组合。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诗人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和“诗之未言,正是诗之欲言”相似。
B.臧克家的《三代》,时间跨度长,言简而义丰,富有张力,这是时间的清洗。
C.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母子亲情,骨肉柔情,诗在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
D.诗歌的形式由简到繁与诗家语内容由繁到简的变化,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法则。

参考答案
1.A
2.C 首先要准确的把握文中第五段的主要意思,本段首句是中心句;然后借此去分析、判断选项中的文本外的材料是否和“诗家语在生成过程里,诗人有三个基本选择”相符。A项和“第一,是词的选择”观点相符;B项“呼吸着/仇恨”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和文段“第二,是组合的选择”观点相符;C项戴望舒的《雨巷》中,首先不是“意象叠加的组合”,其次,“意象叠加的组合”也不符合作者观点;D项“忧郁的宽帽檐”和“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一实一虚,也和文段中“是组合的选择”的观点相符。
3.D



查看更多语文集锦相关内容,请点击语文集锦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