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语文集锦】

史学大家吕思勉
1982年“吕思勉史学论著编辑组”撰写的《吕思勉史学论著前言》提到“吕先生从二十三岁起,就决心献身于祖国的学术事业”,先生幼年起便系统地阅读了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23岁后方专治于史学。在元史专家屠寄(字敬山)的影响下,先生始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研究,并于二十三岁青年之际,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甚至有传闻说先生一生共读过3遍“二十四史”。
1905年他应常州溪山小学堂创办人朱少堂之聘,执教于该学堂;1906年二十四岁时,由沈问梅先生介绍,赴苏州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因气味不投,至暑假即辞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知府许星璧与士绅挥祖祁等人创设“常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即校长),在校二年又二个月,深受师生爱戴。
20年代初,先生积十余年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就《白话本国史》,于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长期被用作大学的教科书和青年“自修适用”的读物。《白话本国史》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1923年,应校长王饮鹤聘,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在该校期间,他先后写成有关文字的著作四种。此外还编写了文学史讲义、群经概论、国文讲义等。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其中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的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的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致哀,美籍校长卜芳济竟然蛮横无理地将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学生553人,教员19人愤而离校,并谋创办光华大学。时先生已应沪江大学之聘,教授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字学等课程。但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应光华国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请,赴光华任教,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直至解放后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他进光华后,初任国文系教授,后历史系设立,即延为主任。每周上课十多个课时,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的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讲课富有魅力,很多受业的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用浅近的文言文,以刚劲挺拔的书法,写上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吕翼仁说:“我已年过半百,大半辈子过去了,决不向日本人低头!”
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40年9月18日在上海孤岛上完成的《吕著中国通史》,是为适应大学文科学习通史的需要而编写的一部特殊体例的著作,此书开卷就说明宗旨:“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1942年,日本侵略军为了控制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准备发放“良民证”,并让每个领证人都要捺手印,他无比愤慨,决定不做这等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此时,常州乡间游击区正在筹办中学。于是,他到常州南乡湖塘桥青云中学高中部和坂上镇大刘寺辅华中学执教,其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先生疲惫不堪,大病了一场。一年后,便辞去两校教职,回常州专事撰述《两晋南北朝史》,藉稿费度日。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先后担任过光华大学工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同时,他还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回顾总结,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1954年6月撰成的《中国史籍读法》,是他治史五十年后留下的最后一部历史著作,书中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观鉴社会变迁,“因以发明其发展之由,推测其前进方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先生疾病缠绵四年之久,仍抱病著作,病逝前两年尚撰《燕石续札》,校《隋唐五代史》,修订《文字学四种》,还给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校阅讲义,代孟宪承校长考查有关研究中国教育史的资料。直至1957年9月27日才将增订的《字例略说》之最后一篇《文字之改革》脱稿,10月4日至8日仍在校阅《隋唐五代史》,10月9日晚上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遗憾的是先生用力十年之久的最后一部巨著,未能看到它的出版,就悄悄地走了,先生可谓尽瘁于学术矣。



查看更多语文集锦相关内容,请点击语文集锦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