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语文集锦】



追忘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11月1日凌晨,凄厉刺骨的雨夹雪笼罩京城。这是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有人说,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对金钱与利益的鄙薄。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拒绝的人不多,钱学森拒绝了很多虚名浮利,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就在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98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走完他辉煌的一生。据说他走得平和安静,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说这话的是1950年代的一位美国海军次长。
1935年赴美留学的钱学森,36岁已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而他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逮捕。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个“天性害羞、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己做研究的科学家”,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而说起来,钱家是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的,“学”是辈分,至于名字“森”,繁茂之意,并无特殊含义,最初曾用“林”。不过,“学森”的谐音是“学深”,倒是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而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也可谓深远。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家族的辉煌触动着钱学森。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既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他对钱学森要求极其严格。而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长达一个甲子的婚恋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钱家和蒋家乃世交。蒋百里有“五朵金花”,而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便恳求蒋家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和“钱学英”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1947年,钱学森回国,深情打动蒋英,两人心有灵犀,在上海结为连理,之后共赴美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钱学森生前也承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从44岁回国到98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海归”;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86天。正是这样的尊重与关怀为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温家宝总理亲往探望钱学森时,长卧病榻的他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他曾六次饱含忧虑地向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科学老人的赤诚相问,足以衍化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绵长的思索。
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能做的,除了纪念钱学森先生,最好的缅怀方式莫过于给予后来者同样的眷顾。如今,世上已无钱学森。而下一个钱学森,尚不知在何处。
(摘自《时代周报》有删改)
1.文章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开篇,有什么目的和作用?(4分)
2.题目所说“此生三事最关情”是指钱学森一生中哪三件事?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怀?(4分)
3.文章说“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文章看,除了天赋与努力还有哪些“土壤和空气”促进了钱学森的成长?(4分)
4.文中说“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分析钱学森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6分)
答案:
1.文章开篇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渲染气氛,以圣洁的雪引出了对钱学森高尚品格的描写,表达了对钱老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
2.①艰难归国大放异彩——爱国之情
②美满婚姻良缘天成——夫妻之情
③病榻关心人才培养——忧心教育
3.①家学渊源:家族辉煌对他的触动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
②妻子帮助:妻子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和科研上的启发。
③领导关怀:新中国各代领导人都对他关爱有加。
4.(1)淡泊名利(懂得拒绝),热爱祖国,爱好广泛(有探索精神),乐观坚强,重视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答出四点即可)
(2)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不只要有专业上的成就,还要有健全的人格。
要在重视科学素养的同时重视人文素养,勇于打破科学和思想的禁区。
要学习老一代科学家身上的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结合第一问发掘科学家的内涵,任选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
1.在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98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开篇就渲染了气氛。有人说,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表达了对钱老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
2.这是一道筛选题,先要确定答题位置。钱学森被扣留了整整五年,也改变不了他回国的决心,这是他的第一件事;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钱学森生前也承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温家宝总理亲往探望钱学森时,长卧病榻的他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他曾六次饱含忧虑地向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科学老人的赤诚相问,足以衍化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绵长的思索。
3.除了天赋与努力还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土壤和空气”促进了钱学森的成长:来自家庭的熏陶,学艺术的妻子对他的启发,国家领导人对他的关怀和爱护。
4.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最后一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追忘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的全部内容。


查看更多语文集锦相关内容,请点击语文集锦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