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试题资源】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6、选出不属于中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的一项

A、希腊、罗马体系所创造的“五种典范“。

B、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

C、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

D、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

7、对中国建筑有“多样性的表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宫殿、庙宇,又有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B、既有诗、词、歌、赋,又有散文、小说等体裁。

C、有时候在路的尽头造一座影壁。

D、有时候横跨街中心建几座牌楼。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这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B、中国很多的宫殿、庙宇都是运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组织起来的,所以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C、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 神条件下的产物。

D、中国建筑虽然有多样性的表现,但因为“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所以运用的灵活性不大。

参考答案:考试资源网整理

6、A 7、B 8、D 参考第2段第1句,原文是转折关系,用了“但”,此处理解成因果关系。


查看更多试题资源相关内容,请点击试题资源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