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情感美文】

从我中学时的学习情况看,我的智力素质显然是长于思考和理解,短于观察和记忆,我仿佛自由地跨越于两端,一端是头脑的抽象思维,另一端是内心的情感体念,其间没有过渡,也不需过渡。我有些孤僻,表现在与同学的关系上,便是不合群的清高。主观和客观的情形,都使我更加专注于内心。我找到了忍受孤独的方式,就是写日记,从中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形成了一个内心生活的空间,一种与一个更高的自我对话的习惯。

我虽就读于哲学系,却把主要精力投向外国文学,这正是我的幸运。那些伟大的作品使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仿佛在我的心中建立了一个秘密家园。从长远看,文学給予我的营养必然滋养我的精神成长,日后在我的一切精神果实包括哲学果实中体现出来。我始终相信,人类精神生活的土壤是统一的,并无学科之分,只要扎根在这土壤中,生长出的植物都会是茁壮的,不论这植物被怎样归类。

回过头去看,我的写作之路与我的心灵之路是相当统一的,基本上反映了我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超脱的历程。经常有人对我说,他们通过我的作品发现,我的内心既宁静又有激情,我对人生看得很透彻却仍充满理想主义,相反的因素结合得十分和谐。我不敢说我真的达到了这种境界,但我自信正在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生命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我的个性与世界之间的恰当关系。我还相信,我今天的生命状态和写作状态包容了我的全部过去,我童年和少年时的敏感,读大学时的热爱文学和对生命感受的看重,毕业后山居生活中的淡泊心境,生命各阶段上内心深处时隐时显的哲学性追问,仿佛都在为这种状态做着准备,并在其中找到了归宿。

在我的散文中,我的思考和写作始终围绕着那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时间与自我、爱与孤独、苦难与幸福、灵魂与超越等。在现代商业化社会里,这些问题由于被遗忘而变得愈发尖锐,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我想,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的作品才会获得比较广泛的共鸣。我不过是在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如果认为哲学只能有学术论著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哲学史的无知,只要提一下狄德罗、卢梭、伏尔泰、尼采甚至柏拉图就可以了。从读者的接受来说,这么多人通过我的作品领略了哲学的魅力,走近了哲学,这使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所做的正是不折不扣的哲学事业。

我丝毫不低估学术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对踏实地做着这种工作并且取得了成绩的同行怀有敬意。就我自己而言,我不愿意做所谓纯学术研究,而宁愿以我的方式把学术工作纳入我的精神探索的整体轨道。九十年代以来,我的确甚少出版学术专著,在《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之后,直到1995年,为了应付与人合作的一个课题,才又花了半年时间啃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著作,就他们的意义理论写了若干篇论文。我极其耐心地在胡塞尔的哲学迷宫里摸索,跟随他一步步探寻意义的源头,终于弄明白了迷宫的路径,发现它其实是一条并不能通向源头的死胡同。九十年代末,我先后在瑞士Sils-Maria和德国海德堡的两个国际研讨会上发言,讨论一个长期盘旋在我头脑中的问题,即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接受问题,我的观点使与会的学者们大为吃惊。我由尼采在中国的接受史发现,西方哲学一旦进入中国,便往往失去了形而上学的品格,因而不再是哲学,成了某种用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学说,这种情况显示了中西文化传统的深刻差异。我决定对清末民初西方哲学传入中国时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以此方式展开这项研究,目前这部专著仍在写作之中。

人能够用智慧解除许多困惑,但是,我越来越看清楚,一些困惑是用智慧解除不了的,那是人生的大困惑。我用智慧解除了人生的小困惑,所以现在过着安静的日子,并且乐在其中。然而这安静的日子也许仍然不是我的归宿。我的归宿在哪里呢?那是一种解除了人生的大困惑的境界。我还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在那个境界中,我今生今世的全部日子都将受到祝福。(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摘自“百度搜索”)

②在我这里,做学问尚可的,周国平算是一个。他专注于内心体验,擅长于西方哲学尤其是尼采等人的研究。他对先贤的理解、阐释比较独到,文笔也美。自己的东西却不算多。(摘自黄横《点评一下周国平先生》

12(1)下列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中学学习情况看,周国平长于抽象思考和理解,短于观察和记忆,内心富于情感体念,能在二者之间进行轻松转移,而在观察和记忆方面则明显欠缺。

B.周国平非常喜欢外国文学,那些伟大的作品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为他的精神生活及工作提供养分,滋养了他的精神成长。

C.周国平始终认为,只要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统一的土壤中,生长出的植物就会是茁壮的,根本没必要对这种植物被进行分类。

D.周国平的思考和写作始终围绕着一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往往困惑于此,也正因此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共鸣。

E.本文周国平介绍了自己哲学研究观的“写作之路与心灵之路相统一”的形成过程及相关看法,提出了自己尚未解决的哲学研究困惑。

12(2)周国平哲学研究观的形成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2(3)文章结尾说,“有一些困惑是用智慧解除不了的,那是人生的大困惑”;又说,在解除“人生大困惑”之后,自己“今生今世的全部日子都将受到祝福”。这样的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12(4)对周国平所提到的“纯学术研究”和“以自己的方式把学术工作纳入我的精神探索的整体轨道”,你更同意哪种做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1] [2] 下一页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1)BE(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12(2)

A理性研究的素质与习惯:长于思考与理解,生命各个阶段上内心深处产生时隐时显得哲学性追问,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解脱;B内心情感的丰富体验:童年与少年时较为敏感,专注内心,看重生命感受,毕业后的山居的生活使之单薄:C对外国文学的关注与热爱:感受到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滋养他的精神成长。

12(3)A收书全篇:在介绍自己哲学研究观的形成及内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哲学研究的困惑收书,对哲学的研究一脉贯穿;B深化主题:不仅介绍自己在哲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心情,表达对哲学研究的热爱,而且揭示人的智慧的局限性,深化了主题;C引发思考:明确下一步研究任务,引发读者对解决人生终极困惑的思考与期待:D使文章更客观更真实: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增强感染力。(每条两分,任答3条,意思对即可)

12(4)示例一:我更同意以自己的方式把学术工作纳入我的精神探索的整体轨道的做法。(1)从作品来看,周国平专注于内心体验,对先贤的理解、阐释比较独到,文笔优美,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2)从效用来看,周国平解决的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普遍困惑,能够获得比较广泛的共鸣,让更多人领略哲学的魅力,走进哲学。(3)从研究实际看,周国平并不是没有进行纯理论研究,他及其耐心地在胡塞尔的哲学迷宫里摸索,却发现不能找到通向源头的出路;(4)从社会背景看,中西文化传统存在深刻的差异,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便往往成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学说,周国平的做法也不例外。

示例二:我同意“纯学术研究”的做法。(1)就学术性而言,周国平的做法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没有解开人生的大困惑,没有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而纯学术研究可以达其所不能达。(2)就独创性而言,周国平很少出版学术专著,自己的东西不算多,独创性不足;纯学术研究可以有所建树。(3)就研究特点而言,周国平的作品专注于情感体验,感性有余;纯学术研究可以在理性方面长足发展。(4)就研究体系而言,人类精神生活的土壤固然是统一的,但哲学的纯学术研究尚有空白。

上一页 [1] [2]


查看更多情感美文相关内容,请点击情感美文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