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观后感】

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和男票一起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看到李雪莲无数次的告状。我抬头问他,这一切真的值得吗?一开始我有些不能理解,李雪莲不能跟秦玉河复婚了,而离婚骗房最后被弄成这个样子本来就是活该。就算我没有学过法律也觉得李雪莲的官司是一场迷茫的没有结局的官司。可惜李雪莲是个过于坚持的人,执拗的拖着一口气,一口说不出的气直接告给法院院长,告给县长,市长,告到北京。终于,故事显得有点意思了。首先,好多官员是怕事儿的,层层像是踢皮球。这倒是符合中国国情,第一次李金莲找院长,院长一次揽下都会好很多。可是院长说这块儿不属于我,于是李雪莲懵了,她不知道找谁,她觉得不过瘾,她觉得这个世界的人都在骗她。于是,她觉得自己变成了斗士,开始寻找起了自己的公平。如果说秋菊打官司为的是官司怎么判的正,李雪莲只是图一口气。去踏上了漫漫的告状长途,一个法盲能去哪里?上访。

其实官员都怕上访,而中国的百姓,知道官员害怕上访,害怕丢帽子,一窝蜂的都去上访。我曾在一个小县城的街道上听说,打什么官司,花钱,走,我们去上访。走,我们去北京。事情啊,就是闹的越大越好,因为闹的越大,他们眼里,自己得到的利益越多。这就是中国的利己主义的狂欢。

中国的官员呢,更是如此,人人都想保住自己得官帽子,人人都不想管事儿,真正片子的主角,不是李雪莲,是中国官员那幅嘴脸。踢皮球,谄媚,对下级的命令……太符合中国国情了!贾聪明为了得到上级的提拔不择手段,拿着职位做交易,事情败露后,李雪莲要继续告状。县长说你这是因小失大啊。县长口中的当然是职位转正是小,李雪莲告状是大。可我们眼中到底是熟小熟大。太多的黑色交易到现在还在进行,在我们不能发现的地方进行,而我们有的时候还不如李雪莲,就那样被满住了。李雪莲不告状了,黑色交易会停止吗?

其实里面王公道挺可怜的,王公道做了正确的判决,却到最后对李雪莲点头哈腰,一口一个“大表姐”,王公道,一开始本是没有错的,后来却有了错。他怕自己的院长没了,兢兢业业,万分害怕。王公道也变得不公道了。

也许《我不是潘金莲》里每个官都没有坏心思,至少他们还没显得像贪污腐败的苍蝇老虎,可是这个社会的官员体制,每个人民公仆的心思还是那么不令人满意。看到的太小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是每个人都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对画面表现表示极大好感每一帧,都像一幅山水画。最后用某人话,他们每个人都在立场上考虑事情,所以世界是小的,最后事情解决了,想开了,世界……就大了。

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的题材是访民,冯小刚能够把这个有点敏感的题材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知道访民这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和群体,对此应予肯定。为什么会造成访民现象,这部电影揭露了一些原因,但没触及到根本。不管是导演冯小刚,还是编剧刘震云,可能也只能做到这一步,这其中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如对体制的认知程度),也有电影审查制度的钳制。

《我不是潘金莲》说的是女主人公李雪莲为了房子和二胎,与老公假离婚,没想到弄假成真。李雪莲去县法院起诉,要求与老公复婚再离婚,法官王公道(枉公道)直接判定其假离婚为真离婚。李雪莲就向法院院长荀正一(殉正义)、县长史惟闵(死为民)告状,遭到院长和县长推诿。李雪莲又去市政府门口静坐,举着一个写着"冤"字的牌子,市长蔡沪浜(护帮)让人将其弄走,手下就派警察把李雪莲给行政拘留了。

李雪莲本来不想再折腾了,只要前夫给一个说法就行。没想到她前夫不但没给她一个说法,还骂她是潘金莲,因为李雪莲不是处女,结婚前与别人发生过性关系。不服气的李雪莲进京上访,拦了首长的车,结果市长、县长、院长都被撤职。李雪莲不肯罢休,为了讨个说法,继续上访了十多年,也没什么结果,最后她前夫出车祸死了,才肯罢休。

#from 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来自考试资源网http://www.cjcxw.com/ end#

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文章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18344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的第一个访民是贾灵敏。贾灵敏与编剧刘震云是河南同乡,刘震云对她的事迹可能也有所耳闻。与李雪莲"没事找事"不太一样,贾灵敏是自家房子被强拆,然后去上访,同时也向其他的被强拆户普法,为此遭到当局嫉恨,招致牢狱之灾。

黑色幽默是冯小刚和刘震云很擅长的,如片中李雪莲要胡屠夫帮忙,胡屠夫说只要她愿意陪自己睡觉,干什么都行,当李雪莲要他去杀市长、县长、院长、法官和前夫时,胡屠夫泄气地说,睡一觉就要杀五个人,这一买卖不值当。片子结尾,李雪莲想不开了,找地方上吊自杀,被果园主碰到了,果园主就说,真要是想死,别死在他承包的果园,去死对头老曹的果园里死,也算帮了他一个忙。

没有揭露造成访民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最大缺陷。上访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畸形制度,正是因为没有法治才导致了这一畸形制度,如果有法治怎么可能会出现访民这一庞大群体?当然,之所以没有法治,是因为没有民主。

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通过极简主义的叙事,表达庞大复杂的主题,故事既紧贴基层现实,又是荒诞化的。一群重权在手的官员对付不了一名农村女访民,被她搞得团团转,极具讽刺意味。由范冰冰主演的农妇李雪莲既纯朴、刚直,又是个认死理的法盲,属于典型的“上访刁民”。一大群官员,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在处理李雪莲的案子上都无直接错误,但他们对上唯唯诺诺,为保乌纱过度办案,直到把小事搞成大事。

这样的“官场现形”,很久没人敢拍了,但冯小刚、刘震云干了这一票,而且干成了。虽然传闻说影片被做了点删改,但电影走上银幕仍然保持了很强的冲击力,它作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批判作品赢得了敬意。

不应将这部片子成功闯关看成是“撞大运”的结果。它实为导演编剧与管理部门积极互动、共同开拓中国电影政治空间的结果。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的面世:批判不是禁忌,只要做得好,它就是百花争鸣中的一枝玫瑰。

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

同样是写“上访”和“维稳”,但《我不是潘金莲》不是简单骂,而是展示了这个问题成为死结过程中各方节外生枝或画蛇添足的每一步,对体制与基层问题缺少对应解决能力做出建设性的诘问。上访是中国当下的老大难问题,全社会对此都是清楚的,影片带来的不是人们对体制的敌意,而是对通过跳出官僚主义、实事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的思考。

抱着建设性的态度开展批评,度的把握就有了基础。当下中国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主流文艺应当推动社会建设,而非致力于体制破坏,批判文艺如何契合这一时代要求需要不断探索。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不顾时、度、效,走向极端批判。二是完全放弃文艺批判的探索,干脆什么也不做。

冯小刚、刘震云拍《我不是潘金莲》的意义在于,他们在一些人感到有点灰心、或者信心不足的时候颇具勇气地做了一个“高难度动作”,他们的成功形成了对各方都有说服力的突破,鼓舞了所有人。只要对社会充满善意,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关键要找到正确的做事方式,有意愿和耐心与对社会秩序负有责任的管理部门认真互动。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潘金莲》面世也为管理部门赢得掌声。

一些人认为,文艺人创作的尺码完全是由管理部门决定的。然而冯小刚的新作告诉我们真实情形远非如此。在大的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文艺人是有前进空间的。而且每个作者往前跨一步,整体的创作尺码就大不一样。中国社会环境的改造,需要每个文艺人都抱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和诚意,不断往前跨一步。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的详细内容。


查看更多观后感相关内容,请点击观后感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