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文章】

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奏乐者钟不藉鼓响,鼓不假钟音,何也?其器殊也。文章亦然,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派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大喜者必绝倒,大哀者必号痛,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惟戏场中人,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

今之文士,浮浮泛泛,原不曾的然做一项学问,叩其胸中,亦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徒见古人有立言不朽之说,又见前辈有能诗能文之名,亦欲搦管伸纸,入 此行市联篇累牍,图人称扬。夫以茫昧之胸,而妄意宏钜之裁,自非行乞左马之侧,募缘残溺,盗窃遗矢,安能写满卷帙(篇幅)乎?试将诸公一编抹去古语陈句, 几不免于曳白矣。其可愧如此,而又号于人曰:引古词,传今事,谓之属文。然则二典三谟,非天下至文乎?而其所引,果何代之词乎?

余少时,喜读沧溟、凤洲二先生集。二集佳处故不可掩,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沧溟赠王序,谓“视古修辞,宁失诸理”。夫孔子所云“辞 达”者,正达此理耳,无理则所达为何物乎?无论典谟、《语》、《孟》,即诸子百氏,谁非谈理者?道家则明清净之理,法家则明赏罚之理,阴阳家则述鬼神之 理,墨家则揭俭慈之理,农家则叙耕桑之理,兵家则列奇正变化之理。汉、唐、宋诸名家,如董、贾、韩、柳、欧、苏、曾、王诸公,及国朝阳明、荆川,皆理充于 腹,而文随之。彼何所见,乃强赖古人失理耶?

凤洲《艺苑卮言》,不可具驳,其赠李序曰:“六经固理之区薮也,已尽,不复措语矣。阅读及参考答案附翻译__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袁宗道《论文(下)》阅读及参考答案附翻译__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袁宗道《论文(下)》。”沧溟赖古人无理,而凤洲则不许今人有理。何说乎?此一时遁词, 聊以解一二识者模拟之嘲,而不知其流毒后学,使人狂醉,至于今不可解喻也。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若使胸中的有所见,苞塞于中,将墨不暇研,笔不 暇挥,兔起鹘落,犹恐或逸,况有闲力暇晷,引用古诗句耶?故学者诚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奏乐者钟不藉鼓响 藉:凭借

B.入此行市联篇累牍 市:贩卖

C.谁非谈理者 非:责怪

D.不可具驳 具:全部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的文学主张的一组是 ( )(3分)

①试将诸公一编抹去古语陈句,几不免于曳白矣

②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

③理充于腹,而文随之

④此一时遁词,聊以解一二识者模拟之嘲

⑤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⑥从学生理,从理生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袁宗道对那些“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只是乞灵古人的作者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B.袁宗道对沧溟、凤洲两位先生作品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C.袁宗道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D.袁宗道认为只要有自己的“理”,则写文章“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3分)

译文:__________

②故学者诚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3分)

答案

2.(3分)C 非:不是 3.(3分)D 4.(3分)B

5.①(3分)大怒的人一定叫吼震动大地,头发向上顶起帽子。(“必”译为“一定”1分,“指”译为“竖起”“顶起”1分,句意通顺1分。)

②(3分)所以做学问的人如果能从学习中产生道理#from 阅读及参考答案附翻译__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袁宗道《论文(下)》来自考试资源网 end#,从道理上产生文章,即使驱赶着他们去模仿,也不可能做到了。阅读及参考答案附翻译__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袁宗道《论文(下)》文章阅读及参考答案附翻译__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袁宗道《论文(下)》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诚”译为“果真”“如果”1分,“虽”译为“即使”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点燃熏香时,用沉香木,那么就是沉香的烟香;点燃檀香木,那么就是檀香的香气。为什么呢?两种香木的本性不同啊。奏乐的人敲钟并不凭借鼓声,击鼓并不凭 借钟音,为什么呢?它们的器物不同啊。文章也是这样,有一种学派的学问,就会酝酿出一种学派的意见;有一种意见,就会创造出一种言辞语句;没有意见,那么 文章就会虚无漂浮,虚无漂浮就会人云亦云了。非常欢喜的人一定会笑弯了腰,特别哀痛的人必一定会号哭呼喊疼痛,大怒的人一定叫吼震动大地,头发向上顶起帽 子。只有那在戏场中的人,心中本来就没有可喜的事,而又想勉强自己笑;没有什么悲哀的事,却又想要勉强自己哭,在那种情况下才不能不借助模仿啊。

现在的读书人,学问上飘飘浮浮,知识上平平常常,原来就不曾深入扎实地做一项学问,叩问他们的胸中,也茫然不曾具有一丝一毫的意见,只是看见古人中 有创立学说赢得不朽之名,又看见前辈中有能诗能文的名声,也想手握笔管,铺展纸张,进入这一行当去连篇累牍地贩卖,企图获得别人的称赞。凭着自己学识浅 陋,不明事理的心胸,却妄想写出鸿篇巨制,倘若不是在左丘明、司马迁的身旁进行乞讨,化来一点剩余的小便,盗窃来一些剩下的大便(二句中的“溺”“矢”指 古书中的陈词滥调),怎么能写满整篇文章呢?如果将各位的每篇文章中古人陈旧的语句抹去,几乎不免于交白卷了。那叫人羞愧的就像这样,然而他们却又向人号 称说:引用古代的言词,宣扬现实中的事情,这才叫写文章。这样说来,《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和《大禹谟》《皋陶谟》《益稷谟》,不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吗?然而它们所写出的,真有什么借用的古代文词吗?

我小的时候,喜欢读李攀龙王世贞二位先生的文集。二人的文集好的地方当然不能掩盖,但其中持论荒谬,迷惑误导学生的,也有不能不辨别的地方。李攀龙 《送王元美序》,认为“看古人写文章,宁可不顾及对理的阐发”。而孔子所说的“言辞达意”,正要将言辞通达到道理啊,没有道理那么通达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呢?无论是写有典、谟名篇的《尚书》、《论语》、《孟子》,就是诸子百家,谁不是谈论道理的?道家是阐明清净无为之理,法家是阐明赏罚之理,阴阳家则是阐 述鬼神之理,墨家是揭示节俭、兼爱之理,农家则叙述种田养蚕之理,兵家则是列举对阵交锋,或设计、邀截、袭击变化之理。汉代、唐代、宋代的各位名家,如董 仲舒、贾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各位先生,以及本朝的王守仁、唐顺之,是道理充实于胸中,然后文章随之而出。你们这些 “后七子”们有什么见识,却敢强行污蔑古人不讲道理呢?

凤洲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不应该全部驳斥,但他的《赠李于鳞序》说:“六经中道理已汇聚无遗,后世提不出更新的见解。”李攀龙诬赖古人没有道理, 而王世贞就是不许今人有道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些话不过是一时理屈词穷故意避开正题的话,姑且用来化解一二个有见识的人对模仿的嘲笑,却不知道他们的话 对后来的学子造成流毒,使人狂乱沉醉,到了今天还是不能解释明白啊。然而他们的病源却不在于模仿,而在于没有见识。阅读及参考答案附翻译__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袁宗道《论文(下)》阅读及参考答案。假如自己的胸中有什么见闻解,知识见闻 充塞胸中,那么就会墨都来不及研磨,笔都来不及舞动,文思一到,笔墨迅速不得稍有停顿,都还担心有些内容溜掉了,何况还有多余的精力和闲暇的时光,去引用 古人的诗句呢?所以做学问的人如果能从学习中产生道理,从道理上产生文章,即使驱赶着他们去模仿,也不可能做到了。


查看更多励志文章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文章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