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故事】

  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一起来看看关于时间的小故事吧。下面是’考试资源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时间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时间励志小故事:2元钱的飞奔

  去年年底,香港,有一个人在酒店与大海一同失眠了。他站在窗前,让来自维多利亚海湾的海风平息他内心的汹涌澎湃。第二天,他创办了16年的谭木匠公司,就要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了。从窗前转身回来,他坐下,打开一个普通的木盒子,在灯下静静凝视着。

  这个人,就是来自三峡的谭传华,他凭着一把小梳子,成为享誉中国的梳子大王。

  那天晚上,他独自凝视的盒子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呢?盒子里面,是张2元人民币。其实,已经有10多年了,谭传华一直默默坚持着这样一个在外人看起来奇怪的举动,那就是常常到公司陈列室,打开这个盒子,一个人独自凝视着这张2元钞票。

  这张2元的钞票,诉说着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故事。

  1993年春天,流浪了大半个中国的谭传华回到家乡,创办了一家自己的企业——用深山木材生产梳子。4月的街头,春意荡漾,谭传华怀着兴奋的心情和公司员工把生产出的第一批木梳投放到市场上去公开吆喝叫卖。可是,一天下来,谭传华和员工们嗓子喊哑了,腰站得酸痛了,眼睛望穿了,却只卖出了一把最小的梳子,成交价格是2元钱。那是由一个背着背篓的乡下妇女买下的,她怯生生地问:“你们生产的这个梳子,好用吗?”谭传华使劲点头说:“大姐,你放心用,绝对好用。”然后,他感激地望着这位乡下女子离开的背影。

  那天从街上回来,谭传华和整个公司的人,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他默默收起那张2元钱的钞票,把它藏在一个黄杨木的盒子里。随后,谭传华召集员工们开了一个会,他大声对跟随自己创业的员工们说:“兄弟姐妹们,别怕,跟着我谭传华干下去,我们就从2元钱开始起步吧,毕竟,我们实现了零的突破,从2元开始,到200万、2000万……”

  励精图治,好木沉香。当年7月,谭传华公司生产的梳子,在一个新产品博览会上赢来了9600元的销售收入,到年底,这个数字迅速蹿到了65万元。到2009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实现了2个亿。谭传华在中国各地的专卖店遍地开花,达到了800多家。他还把专卖店开到了香港和新加坡。

  有人问谭传华,到底是什么精神动力,支撑着他把一家作坊式的小企业做到了今天这么大。谭传华淡然一笑说,是那木盒子里的2元钱。他说,当他的事业陷入绝境或者干得风生水起时,他都要打开那个盒子,默默看一看那张2元的钞票。

  就是这张2元的钞票,曾经让谭传华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1995年6月,公司生产的一把梳子被顾客投诉,因为质量出现了一点小问题。谭传华查看后,迅速收回发放到销售商手里和存放在车间里的15万把梳子。在公司大门前的坝子里,他来到堆放成小山的15万把梳子前,亲自点火,将之全部付之一炬。熊熊火光中,公司员工们泪光盈盈,那可是他们的心血啊。等全部梳子燃烧成灰烬后,谭传华才掏出那个木盒子。拿出那张2元钞票动情地对员工们说:“你们还记得吗,这是我们卖出第一把梳子的2元钱!今天,我们烧掉这15万把梳子,因为它们是次品,是不合格的产品,我们要的,是像你们每个人一样,是我们企业的精品!”

  谭传华说,当他的事业达到一个顶峰时,各种荣誉也铺天盖地蜂拥而来,但总有一个天籁之声在内心响起,时时提醒他,请随时做好准备,从2元钱开始起步。

  2元钱的盒子,成了谭传华终身感恩的“月光宝盒”。2元钱的飞奔,就是谭传华,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之路;2元钱的飞奔,让一个企业扎根最初的泥土,成长为参天大树。

  时间励志小故事:蜡烛

  每天晚上主人都要点亮蜡烛,在烛光下看书读报。一天,蜡烛从主人阅读的报纸上看到人们赞颂蜡烛的文章。顿时,他觉得自己功勋卓著,有点飘飘然。

  几天过去了,它没听到主人夸奖它,心里有点不服气,决定让光亮小一点。主人看了看蜡烛,凑近了一点继续看书。第二天,蜡烛决定让光亮再小一点。主人盯着看了一下,还是不吭声,只是又凑近了一点看书。第三天,蜡烛决定不发出亮光,让主人尝尝没有烛光的滋味。主人划了好几根火柴,蜡烛没亮。于是主人买了一盏油灯,屋子里更亮了。

  从此,蜡烛被扔在了角落里,再也没有人理睬。

  时间励志小故事:一个人的两个10年

  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这是周涛自嘲尚不出名时的名言。

  我认识一个女人,她执著于一件事——在10年里默默寻找丈夫留在西藏的两座坟墓。20年了,她一如高原上的格桑花,静静地绽放着。

  第一个10年

  1990年5月,王小宁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从老家陕西长安赶到西藏某兵站看望丈夫。可是,丈夫的车队要开拔远行。王小宁默默地带着女儿回了老家。她盼着丈夫早日归来,可是盼来的却是噩耗——1990年10月18日,丈夫发生车祸,人和车落入了帕隆藏布江,坟墓里埋葬的是几件旧衣服。几个月后,战友们在出事地下游河滩上发现一堆尸骨,上面附着一些紫红色的毛衣碎片,有个战友认出这是王立波的毛线衣。于是,战友们将骨骸收回,在他坟墓的旁边又建了一座。就这样,他成为了川藏线上唯一拥有两座坟墓的烈士。

  听王小宁说,因为大雪封山,无法进藏为丈夫送行,没有见到丈夫的坟墓,她不相信他已远走,可能是执行重要任务去了,也许还要回来。

  我问她,怎不去西藏看看,去了,一切都清楚了。

  这句话,撞着了王小宁悲伤多时的心扉。她哭了起来:“我怎么不想去那里看看,可是我怎么去呀,10年了,我凑不齐路费……”接着,是一声紧过一声的抽泣——丈夫牺牲时,女儿才1岁多;丈夫的兄长脑有残疾,不能干活,40多岁还未成家;公公婆婆70多岁,年老多病,没有创收能力……为了让外人看不出这个失去了男人的家庭有什么两样,王小宁把自己由一个女人变成一个男人,里里外外,一一操持。她也想过找一个伴侣,又怕找得不好,让孩子受委屈,老人失去照料。那样,丈夫难以安息。

  有灵魂的坟墓如一团生命,源源辐射出惊人的力量。多年来,去西藏看看丈夫的坟墓是什么样,成了王小宁朝圣般的愿望。但是,往返西藏一趟要2000多元,两个人就得4000多元,她买不起车票。为了实现生命里唯一的愿望,她忍受了朝圣路上重重苦难。从长安县纺织厂下岗后,她来到西安市打工,每月收入只有四五百元。家庭入不敷出,不知什么时候买得起去西藏的车票……

  许久,王小宁止住了哭声:“看到你们的衣服颜色,我控制不住。”我,27岁,一个不谙人情的中尉小伙儿,不知道怎样去劝慰一个35岁的烈士遗孀。一起来的女兵小娜走过去,轻轻叫了声“嫂子”,又是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张开双臂抱住了她。

  王小宁说,这么多年,没人拥抱过她,没人叫过她“嫂子”,这么喊,说明有个大哥在,他一定会听到!

  与王小宁的相识,使我充满感动。我写了一篇稿子,叫《世上最爱她的人走后》,在国内几家报刊发表和转载了。

  那段时间,很多读者给我打来电话,想跟王小宁交流,有的直接把款汇到报社。王小宁所在的公司老总为有这样的员工而自豪,破格将她从纺织车间调到财务室。兰州军区驻西安某通信总站女兵连的战士、西安二炮工程学院的学员们,与王小宁结为“姐弟姐妹”。

  不久,王小宁告诉我,她见到丈夫的两座坟墓了。原来,王小宁的顽强一直感动着丈夫生前部队的官兵,想不到她为寻找亲人的坟墓,过得这么艰辛。2000年6月,部队派专人接王小宁母女入藏祭奠。在芳草萋萋的墓碑前,母子俩泪如雨下。王小宁用蘸着红漆的毛笔,把10年来的风雨血泪,一笔一画描绘在“王立波烈士之墓”几个字上。女儿王童折叠了1000个纸鹤,放在墓前,让爸爸骑鹤回家……

  第二个10年

  我记得,王小宁10年朝圣、一朝见“夫”后告诉我:“现在,知道他安息的地方了,家庭条件也好转了,以后隔年去西藏看一次,捡捡坟上的落叶,陪他说说话。这次去西藏,是部队出的费用,以后要自己买车票,拖欠别人,立波是不能安息的……”

  我以为,这是王小宁的一种自勉,不一定很快再去西藏。现在知道了,她一直在为她的诺言努力着。

  这个10年,她复制得怎样呢?

  女儿王童慢慢长大,学费疯涨,有时为了几百元学费,要在外头跑几天,借不到钱的时候,她就抱着丈夫生前的衣服哭一场,一直这样陪着孩子度过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两位老人由70多岁变为80多岁,一个瘫痪在床,一个多病常住医院。那次我们去长安县兴隆乡看望他们,老人说,媳妇娃苦啊,一个人盖起了新房,没钱安装门窗玻璃,雨水飘进来湿了炕,晚上睡不成觉。听说,因为年龄大了,两年前王小宁就离开打工的企业,回到了乡下……

  在长安县的十里八乡,王小宁总被人竖拇指叹服着。那一年,她被西安市妇联表彰为“好军嫂”,许多人做工作她都没去领奖;乡政府从1000多个家庭评选4个“好媳妇”,她荣幸地戴上了这朵红花,她说:“这是乡亲们给我作证,我对得起地下的立波。”

  第一个10年和第二个10年

  以前有人问她,这10年是怎么过来的,她说一晃就过来了;现在,又是一晃,10年过去了。我不想再问,这个10年,她是否自个去过西藏,过程既然发生,结果就不重要了。所以我仍然心感欣慰,毕竟有很多热心人、善心人一直对王小宁关注着、帮助着——她踏寻夫坟的坎坷经历,被衍化成动人的文字,多年来,一文再文,入戏进剧……

  被人怜悯,往往是客观因素形成的;受人尊重,却是主观因素决定的。王小宁的理解是:“很多人同情她,那是立波走得悲惨,要叫别人不看落,只有靠自己。”

  我一直思索,这是为什么,为何能够这样?尤其在当前这个社会。

  我想,莫过于一个“爱”字贯穿着王小宁20年的情感历程。爱,推动着一切——她为坟墓的尊严而坚强地活着,朝圣丈夫坟墓,是她生命的全部内涵。她活得简单、活得真实、活得高贵,如一朵尽情开放的格桑花。藏语里,格桑是幸福的意思。

  逝者的坟墓对生者有怎样的影响?托尔斯泰说:“烈士的坟墓是世界上最圣洁的地方,这里凝聚着生者的情结和爱念。”是啊,普通人到烈士坟墓边走一走,灵魂就会安定一些,也许他会想一想,通往自己坟墓的路有多远,该咋走;也许他会明白,烈士的称谓是对活着的人而言的,一座烈士坟墓发生的影响力,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来承受的,应是整个民族、整个人类。

  那些精神迷失、欲壑难填、欢乐不再的人,当面对一个依靠从坟墓中获得激情、燃烧生命的底层女人时,他们看到的是对苦难、满足和幸福的全新诠释。他们与王小宁同悲同情,自觉跟随她进行精神扫墓,荡涤心灵,重新发现曾经失落的人性中的善与爱,给自己的灵魂找一块干净的安放地。

  一个女人在她风华正茂的年代,为一件事,熬过一个10年,又熬过一个10年。如今,第三个10年又开始了。她的生命中,有多少个10年?

  我不由得一颤,一种痛楚蓦然遍布全身,我想起了那句尚不出名时的名言——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时间励志小故事的全部内容。


查看更多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故事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