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故事】

  有很多的中国名人背后都是有很多励志的小故事的,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哦。下面是’考试资源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名人的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关于中国名人的励志小故事:张灵甫的中国式悲剧

  1947年5月16日,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被誉为蒋家“御林军”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被解放军围歼于孟良崮。昔日的天之骄子74师长张灵甫也在这一仗中“杀身成仁”。张灵甫何以在小小的孟良崮遭遇了“滑铁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国民党的军队中,张灵甫的人品和武德是人尽皆知的。早年在北大读书时,他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后来弃书长叹“大丈夫当拨乱反正,旋乾转坤,措国家于磐石之安,登斯民于衽席之上”,字里行间涌动着救国救民的殷切之情。

  张灵甫是地道的关中汉子,俗话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张灵甫正验证了这句话,1925年离开北大,投笔从戎,自此驰骋疆场,戎马一生。

  抗日战争中,苦战淞沪,血染南京,奇袭张古山,鏖战上高并在此战中腿部中弹、不及医治而终生跛脚。张灵甫一别诸多国民党将领畏敌如虎的怯懦,这也引起了众将的羡慕嫉妒恨。

  1945年抗战胜利,张灵甫的74军更是作为“御林军”守备南京。宁沪自古而来就是“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多少昔日英雄沉浸于此。作为浩浩荡荡的“劫收”大员中的一员,想要大发横财如探囊取物一般,然而张灵甫却没有“经济眼光”。

  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在直接参与接收的过程中,他的“吸金理财”之能远不及其他将领,在王耀武房产遍天下、李天霞妻妾成群的时候,张灵甫在南京的第一个住处还是自己花钱从当地房东那里租来的。在经济上,张灵甫是那样特立独行,是那样“不合群”。

  在国军中,高级将领色欲熏心,已然蔓延开来。原74军中又以李天霞为最,甚至有人送其“李天虾”的绰号,因为李天霞经常玩弄年轻女性以至于身体亏损严重,常年走路弯腰,像个虾米。张灵甫对其很不屑,曾公开反对李天霞以办舞会为由,抱着下属太太跳舞,为此李天霞早已心存芥蒂。

  张灵甫在军事、经济、作风上堪称楷模,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中国这个讲求“中庸之道”和“酱缸哲学”的国度,自我凸显导致的必然是集体的蔑视。福祸相依,张灵甫的悲剧已然埋下了种子。

  选贤举能,挑战潜规则

  李天霞虽然好色而阴险狡诈,但他是黄埔三期生,又有过战功,故军中称其为“霞公”。如果说之前张灵甫的洁身自好只是使得李天霞不自在,后来为整编74师师长(即原74军军长)之职的争夺可真的让霞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在挥师南京之后,原74军施中诚军长即将离任的时候,早已外任100军军长的李天霞就打起了如意算盘。他托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的关系,想回任整编74师师长,而俞济时与王耀武两位前军长则向蒋介石力荐张灵甫,蒋介石也十分看好这位爱徒,李天霞最终折戟沉沙。此时李天霞早已不是不自在,而是实实在在的仇恨与愤怒。

  在孟良崮一战中,李天霞脚底抹油,挥师东向,将张灵甫的右翼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攻势之中,致使张灵甫于孟良崮被围。在蒋介石与汤恩伯的严词训斥下,甚至在部下的苦谏中,李天霞仍然轻描淡写地说:“张飞(张灵甫)不是顶有办法的么?”然后仅仅派出一个连携带旅部电台冒充旅部番号躲在孟良崮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掩人耳目,最终使得整编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战死沙场。

  按说整编74师师长一职的任免本无可非议,论战功,论军事才能,论军人操守,李天霞无一样占上风。而使得霞公如此震怒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夺师长之位的败北,更在于众人坏了传承千年的规矩。

  中国官员任免历来有“表层是理论上冠冕堂皇的‘选贤任能’,中层是论资排辈和抽签”之说,“论资排辈”在北魏就已经开始了。古代也有“立嫡,立长,立贤,立爱”一说。

  在张灵甫千里迢迢投奔王耀武的时候,李天霞已是跟随王耀武多年并出生入死的副官,又一直是张灵甫的长官,还是黄埔三期生,比张灵甫高一期。所以在“潜规则”统治下的中国官场,李天霞占尽了“嫡”与“长”,理应胜券在握,而众人没有按套路出牌,最终使他怀恨在心,欲置张灵甫于死地而后快。

  墙倒众人推

  或许孟良崮上的张灵甫以其纯正的武德,期待着“中心开花”全歼共军主力的宏伟蓝图,期待着周围近则三五公里,远则十几公里的24个整编师45万人对共军20万人的围而歼之。然而他不知道,此时的他已然不是昨日王牌军的师长,而是一个身陷重围的笼中之虎。

  李天霞自不必说,巴不得张灵甫身首异处;桂系的第三纵队司令张淦托辞战斗胶着不听汤恩伯的调遣;黄百韬在张灵甫回绝其向西南突围的建议后,也对救援张灵甫不甚热心,而之前他为张灵甫掩护左翼时却被一纵轻易切断了他与张灵甫的联系,这与黄百韬的踌躇不前多有关联;而整编第9师师长王凌云也为保存实力推诿不前。张灵甫最终只能感叹“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投机者自为得志”,含恨而终。

  官场之道,欲求自保还是需要相互关照的,而最简单的方式则是把责任推到已经不会说话的张灵甫的身上,所以张灵甫修路泄露了军事动向,张灵甫撤退没有与后方取得联系,张灵甫没有充分考虑地形贸然上山,甚至连张灵甫曾经收编的用于后勤运输的3000俘虏都成为其失败的原因。而张灵甫在战前向上峰报告的敌情变化,地形不利,但上峰一再要求其固守孟良崮等待强援、里应外合“中心开花”的命令则不复提起了。

  张灵甫少年豪情,投身行伍,洁身自好,战功赫赫,这些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在中国这个国度里,不懂政治是无法生存的。而何为政治?同样两个字:“关系”。由“关系”而生成的“潜规则”会摆平一切违规者。

  历史固有观念的传承,中庸哲学的熏染,利益共同体的结合,让张灵甫这颗将星过早地陨落了。似乎短暂的悲痛与愤怒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相对于传承千年的中国官场文化,张灵甫显得实在是太渺小。

  关于中国名人的励志小故事:秋瑾的孤独

  如果你看过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也会觉得:“怎么那么美?”而且你注意一下,她的美是超越性别的,很少有人的美可以超越性别。

  其实秋瑾来自一个保守的大家庭,他的父亲做官,替女儿选了一个当官的夫婿,他们结了婚,夫妻感情也很好。有人猜测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会去革命,其实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

  其实她还有孩子,一家和乐美满。在一个女子要缠足、丈夫可以纳妾的社会里,一个丈夫为了成全妻子的好学,愿意拿出一笔钱送妻子去日本留学,相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丈夫。

  然而,秋瑾到了日本之后,视野打开了,不再是一个旧社会里封闭的女人,她认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优秀的留学生,经常聚会喝酒、聊新的知识,并且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在当时,同盟会是一个非法组织,加入者都抱着被杀头的准备,唯有充满梦想的人才会参加。

  秋瑾到日本之后,意识到东方的女性受到极度的压抑,被当做弱者,因此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的革命,更大的一部分是她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秋瑾在日本学武士刀、练剑,所以会拍下那么一张照片,象征女性的解放。

  一个可以容纳解放女性的男性团体,也必定是开放的。可见,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都是优秀的男性,而秋瑾的丈夫也绝不是坏人。不过,秋瑾觉察到自己与丈夫在思想上已经分道扬镳,她无法再回到那个保守的社会里,所以她为自己的生命做了勇敢的抉择——提出离婚。

  秋瑾的孤独不仅在当时,甚至在今日,都鲜有人能理解。幸运的是,秋瑾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这些与她把酒言欢的留学生,知道秋瑾很喜欢一把剑,便凑钱买下来送她。

  当他们在小酒馆里把剑送给秋瑾时,她当场舞了一回。我不知道那张持剑穿和服的相片是否为彼时所摄,但在秋瑾的诗中记录了此事,她说:“千金不惜买宝刀”,原来那把剑所费不赀,耗尽千金,以至于一群人喝酒喝到最后付不起酒钱,于是秋瑾不惜把身上的皮大衣当了,要和朋友们喝得痛快,诗的下一句便是:“貂裘换酒也堪豪”。后来,这群留学生回到中国,潜伏在民间,伺机而动,随时准备革命。心思缜密的秋瑾,不但有激情,也有理性,可谓当时回国革命者中最成功的一个。

  然而,很少有人想到,离婚以后的秋瑾要面对生命里巨大的孤独感。相信她和徐锡麟之间的感情是革命,也是爱情。所以当徐锡麟冲动起义,因为没有详密的规划而失败被逮捕,并惨遭清朝官员恩铭将胸膛剖开,活活地掏出心肝祭奠时,听闻徐锡麟死讯的秋瑾立刻起义,因此被捕。

  我读秋瑾传记时,深深觉得秋瑾的死和徐锡麟有很大的关系,而徐锡麟就是当年提议买宝剑送她的人。这使我联想到,革命里有一部分的孤独感,也许是和爱情有关。在革命里纠缠的情感非常迷人,非小儿女的私情可以比拟,他们是各自以“一腔热血勤珍重”的方式,走向诗的最巅峰。

  在徐锡麟死后,秋瑾的起义可以说是一种自杀的形式。

  秋瑾被捕之后,受尽所有的酷刑,被逼要写下所有参与革命者的名单,她只写下一个字:“秋”,表示只有秋瑾一人。她顿了一下,接着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又是一句诗。翌日清晨,秋瑾在绍兴的街市口被处以斩刑。

  她是一个在文学上、戏剧上尚且无法全面说出其影响力的女性,她也是一个**,历史的**,因为她的生命活出了惊人的自我。

  关于中国名人的励志小故事: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名人的励志小故事》的全部内容。


查看更多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故事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