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故事】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对那些名人励志的经事感兴趣,那么名人成功励志的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成功励志的经典故事:胡雪岩的艺术

  胡雪岩是清末最有名的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大清首富。然而,胡雪岩在未发迹前,曾经跳过两次槽。可就是这两次跳槽,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胡雪岩第一次跳槽,是在大阜杂粮行当学徒的时候。那时,他才15岁。一天,一位从浙江金华来的客商到杂粮行谈生意,可不巧的是,客商刚到大阜就病倒了。由于他在大阜举目无亲,无人照顾,拖着病体又回不了金华,心里十分着急,一时急火攻心,病情更加重了。心地善良的胡雪岩知道后,就主动赶到客商的病榻前,给他端药送饭,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客商很快康复。康复后,客商十分感动,就主动对胡雪岩说:“我是金华火腿行的老板,我店的规模比你所在的这个小杂粮行大,也更有发展前途,这样吧,你跟我走,到我那边去上班,如何?”面对客商抛来的橄榄枝,胡雪岩却出人意料地拒绝道:“这个可不行,我得先问一下我的老板。老板同意了,我才可以答应你。如果老板需要我留在这里,那么虽然我想去,但也不能跟你走。”后来,当他去征询老板的意见时,老板见他如此懂事,就欣然答应了。胡雪岩于是就从杂粮行跳槽到了金华火腿行。

  到了浙江后,因为金华火腿行的规模比较大,很多业务都要与杭州的钱庄打交道。和钱庄打交道的时间一长,向来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胡雪岩发现,开钱庄很赚钱。从此,他开始暗下决心,一定要到钱庄去当学徒。

  可是,怎么去呢?对此,一般人可能就会直截了当地去问:你们那里需要学徒吗?我能不能去呀?或者暗地里偷偷地递上简历、找关系等。但胡雪岩没有这样做,而是首先详细了解当钱庄学徒所需的条件。当他得知做钱庄学徒要算账算得快、算盘打得熟、字写得漂亮时,马上就开始每天暗自苦练书法和珠心算。由于他刻苦用心,很快就掌握了。之后,在与钱庄掌柜核对账目时,胡雪岩就故意不用算盘,全靠心算报账,且算得又快又准。这引起了钱庄掌柜的注意。后来,掌柜发现胡雪岩的算盘也打得快,还勤快好学,于是,钱庄掌柜便主动跟胡雪岩的老板说:“我们钱庄非常需要像胡雪岩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把他让给我呢?”看到胡雪岩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同时又能进一步加强自己与钱庄的联系,老板自然是高兴地答应了。就这样,胡雪岩不用自己开口,也不用求人,就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钱庄,不动声色地顺利实现了第二次跳槽。从此,胡雪岩通过钱庄,最终成就了他人生事业的辉煌。

  名人成功励志的经典故事:北京留不住马云

  1997年1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要做一个大内网,加上一个官方政府网站。外经贸部最关心的是找到优秀的、最合适的人才,负责这个项目。

  在杭州,因为经营《中国黄页》声名大振的马云,成了外经贸部领导眼中理想的人选。

  刚到北京,团队成员一共13个人,分成三个小组,分住在三套简陋的房间里。

  到了运营的环节,问题出来了,政府的“红头文件”下去了,业务非常冷清,原因很简单,大内网工程的商业运营模式行不通。

  于是,马云开始游说高层,扩大内网,改建互联网。1998年7月,经外经贸部批准,成立合资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由马云出任。

  “国富通”成立以后,马云带领团队开发“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这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项目,也是马云真心想做的。

  很快,网站开始盈利,“国富通”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都是在创建的当年实现盈利的项目,纯利高达287万元。

  可是,马云并不开心。长期以来,他发现很多事情在政府的框框里很难做,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

  尽管外经贸部给了马云很高的礼遇,很高的职务,但马云心里清楚,他就是一个做网站的高级打工仔。如果部里有会做网络的人才,谁会找他们?

  到了1998年,网络大潮席卷全球,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网络热。直觉告诉马云:中国的网络形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全世界互联网高潮马上就要到来,留在政府机构里,对不起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1998年年底,马云突然向大家宣布:我要回杭州。

  马云把从杭州带过来的团队成员召集在一起,说:“你们可以留在部里,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非常不错;你们也可以到‘雅虎’,这是一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很高,每月几万块;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

  接着,马云又说:“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月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的房间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如何选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

  当时,不管别人多么反对,多么不理解,真正做抉择时,马云这支13人的团队,没有任何人犹豫,也不用三天时间考虑。五分钟后,结果出来了,都跟马云回杭州。

  回到杭州,马云说:“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

  这个公司,就是此后的阿里巴巴集团,它诞生于杭州西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湖畔花园。确切的地址是湖畔花园风荷院16幢1单元202号,一栋四层居民楼中的一套四居室的房子,面积150平方米,这里是马云的新家,“阿里巴巴”的办公地点。

  “阿里巴巴”的模式,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是非常独特的。

  起初,马云团队的大多数人认为,做一个像“雅虎”“新浪”那样的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马云认为,“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已经轮不到你了”。于是,“阿里巴巴”选择创新,尽管创新的风险更大。

  如此“出格”的冒险之举,放在北京,放在外经贸部,或者放在“国富通”的框架里运行,显然是不可能的。

  马云离开北京,他必须找个合适的窝,孵化“阿里巴巴”,孵化他的理想,在他还没有真正壮大之前。

  名人成功励志的经典故事:被挫败的人才能这么成功

  几年前,《艺术人生》录制年终回顾节目《温暖》,请到了导演冯小刚。那一年他的《手机》上映,所以节目组送给他的礼物是一个拷贝盒,里面装了很多票根。编导们都去看了《手机》的午夜场,她们带回了自己的票根,还在地上捡了不少。冯小刚看到票根时的神情,就是——“我很欣慰”。

  此后的环节,就是打破节目现场的规矩,允许每个观众,同时公布一个临时号码,让大家发送祝福短信给导演本人。现场的气氛顿时热了起来。我趁乱也发了个短信——“祝愿您一直希望拍摄的《温故1942》能够成功拍摄,顺利上映”。看到这条短信,冯小刚郑重起来,说这也是他的愿望,说完他还鞠了一躬。

  《温故1942》是作家刘震云的力作,讲的是旧中国的一段天灾人祸,中原父老如何化作冤鬼饿殍。我曾有机缘读到刘震云自己改编的文学本,无限拜服,人家着实写出了“纲常万古恶作剧,霹雳青天笑煞人”!同时我也想到,这本子很难拍,让每个环节的主事者都相信这片子有意义,不容易。

  了解一个导演,要看他拍成的片子,也要看哪些片子是他未遂的心事——谢晋想拍《赤壁大战》,王家卫想拍《北京之夏》,张艺谋想拍《千万别把我当人》,姜文想拍《红粉》、《1937年的爱情》和《小女人》,而冯小刚,一直想拍《温故1942》。

  贺岁片之外的冯小刚,也还是可说的。

  前一段谢晋去世,一个谈话节目要做这个选题,谈到谁算是他老人家的接班人。我倒觉得冯小刚算一个。谢导拍了《高山下的花环》,冯导拍了《集结号》。无独有偶,前仆后继。中国老百姓那点悲慨纠结,也算始终有人努力呈现。在我心目中,这样的人就算是国民导演了——他的思维未必超前,他的作品未必启蒙,他和他的观众一样是为国民性所困所误,但是,有案子说案子,有段子讲段子,他始终不愿意转过脸去背对自己的同胞。

  《集结号》不是段子是案子,是一个原告与被告相拥而泣的案子。为什么哭泣?为世间有那么宏伟盛大的事物,还有那么多渺小卑微的生命。盛大的事物恰恰成了生命的磨盘。连长谷子地来到无名烈士墓地,问道:都是爹妈生的孩子,生他们的时候都是有名有姓,怎么最后都成了无名的呢?(大意)

  《集结号》的宣传一直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将被划时代地清晰再现,其实,影片中更加清晰地再现的,是比战争更残酷的东西。拍了那么多喜剧的冯小刚,这一次是在认认真真拍悲剧。《集结号》里没有人性之恶,人性淳厚中尽显开国气象,但是,善一样会冲突,岁岁年年,两败俱伤。

  还有《夜宴》。《夜宴》是个有诚意有情怀的片子,却没得到足够认同,正如更早以前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我是喜欢《夜宴》的,盛和煜和邱刚健两位编剧的台词风格未能统一,偶有高一脚低一脚的反差,个别演员也令人走神,但总体上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悲剧。

  难忘的是国君的自戕。到此已经与莎士比亚无关了,阴谋与悬疑已经微不足道,冯小刚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弑君篡位的大恶人,他以为自己一生只有一丝善念,就是爱一个女人并尽量不防范她。这丝善念成了他的破绽,他的阿喀琉斯之踵。造化弄人的邪气,远胜于人心蕴藏的那点黑暗。恶人不可以崩溃吗?恶人不可以寻短见吗?冯小刚觉得可以,不是因为他天真,而是因为他知道,再有城府的人,也有急求解脱的时刻。说玄乎点,我觉得《夜宴》里国君的结局,有点黑泽明的派头。剧作家布莱希特说过:“有能力这样改,就有权力这样改。”

  《夜宴》是对《哈姆雷特》不错的改编,反例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有人问我《黄金甲》与《雷雨》的区别,我说,其实也不是很大,反正就是《雷雨》反封建,《黄金甲》反对反封建,《黄金甲》在对专制的模拟中获得了巨大快感。

  冯小刚毕竟是想拍《温故1942》的人,你让他去拍《黄金甲》,他会不自在。

  由此想到最初的冯小刚,想到他最早与郑小龙联合编剧的《遭遇激情》,导演夏钢,主演吕丽萍、袁苑。那是一部很单纯很煽情的电影,有点《蒲田进行曲》的味道,失恋男子试图拯救绝症女子的故事,我在杂志上读到,感动得做了不少摘抄。

  《大撒把》也是个好剧本,导演还是夏钢,冯小刚仍是编剧,这片子海外的名字很奇怪,叫做《北京痴男怨女》。孤单的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厮守,最后离散到来,两人都不挣扎,厚道地目送对方,自己却没力气走开。葛优与徐帆的这次合作,其实比《不见不散》那次动人得多,大年夜爆竹喧天,他们落寞仰望,让人无限共鸣——也许,因为这是在祖国的星空下。《不见不散》飘到了大洋彼岸,只能不贫不开牙了。我爱把《大撒把》想成前生,《没完没了》当作今世,这样看,后者就有趣味得多——不成功的贫嘴是因为旧情犹存,成功的贫嘴是两人都努力想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天生胆小》是个拿警察煽情、拿男足开涮的本子,野心不大。之后《永失我爱》是冯小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我能记得的只是美工造诣极高的那座小木屋,以及男主角临终的一滴泪。其实《永失我爱》本身就是王朔刻意煽情的不成功之作,交到周晓文手里,拿张丰毅、石兰演绎过一次,冯小刚又拿来考验郭涛、徐帆的表演功力,都不算成功。没有诚意的煽情,恰如没有助跑的跨栏,简直是对自己的不爱护。直到赵宝刚拍摄《过把瘾》,8集的篇幅加上编剧李晓明的功力,助跑终于成功,爱情就此绝唱。

  之所以详述这几部旧片子,是想勾勒一个更完整的冯小刚,一个还不曾学会贺岁的冯小刚。“说与少年浑不信,老夫曾是少年人”。是的,冯小刚曾经很年轻,年轻的标志就是他会感动自己,他现在不那么年轻了,他宁可不感动自己,也要感动别人。

  我们都会理解,在经历《一地鸡毛》、《情殇》、《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爸爸》(盗版碟称为《冤家父子》)这一切之后,冯小刚就想赢得民意,民意是惟一能让他继续当导演的因素,而其显示屏就是票房。

  时代的焰火与灰烬一并散去,逐年递增的票房,是冯小刚艺术生涯的真正刻度,他开始贺岁。王朔的一部成功小说《顽主》之后,一部并不成功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出炉,这两部小说造就了《甲方乙方》。中国老百姓开始有另外一顿年夜饭,比春晚投资小、赢利高,比春晚少内幕、多创意,而且,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冯氏贺岁喜剧,用一句话来定义,就是一个被挫败的人,为他那些被挫败的同胞所拍摄的常胜喜剧。冯小刚对大多数国人的意义,正如郭敬明、韩寒对于“80后”。韩寒善于逞强,郭敬明善于示弱,而冯小刚懂得何时逞强,何时示弱。

  都说冯氏喜剧以调侃见长,其实没有观众会被单纯的调侃满足,要不手机段子早能取代他了。西谚说:“你可以嘲笑一切,但没法让宇宙成为一幅漫画。”冯小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调侃之外,从没忘了造梦。造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抚慰当时,更可以给后世留下见证。就像我一直觉得各个时代的照相馆布景最堪研究——一个人站在春夏秋冬四季屏风前,站在毛泽东语录的标语前,站在一米多高的埃菲尔铁塔或者两米高的白金汉宫前,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冯小刚的造梦比他的大多数同行更为精确,他知道银幕前的观众多么希望被危机考验之后又被转机拯救,希望自己比现在更巧言善辩,更能取悦陌生异性,更能让对方注意到矜持而充满期盼的内心。冯小刚的发达之路,是从好梦公司开始,年年岁岁来叩动我们的内心。也可以说,《甲方乙方》是冯氏喜剧的终极承诺,每年的贺岁片不过是该公司的一次次兑现。

  叔本华说过:“忍耐意味着进取,而幸福不过是消沉。”中国人更是讲究百忍成钢,冯小刚是很能忍的,在所有困苦面前;有时他又忍不住,在某些诱惑面前——安排一个情节、几句台词,毫无诚意,但能让眼皮子浅的观众潸然泪下,让他们觉得冯导演在搞笑之外还能这么煽情。《甲方乙方》在各路狂想后,忽然就扯出一个绝症妇女的故事,于是看似没心没肺的葛优、刘蓓借出了用于结婚的新房;《没完没了》则是葛优带着吴倩莲去看植物人姐姐……都是影片的结尾,忽然来一段未经铺陈的揭示,就像从隔壁传来的钢琴声。这种不知疲倦的尝试,一直持续到《非诚勿扰》,持续到那个小白的故事。

  我是多么希望回避掉这部最新的电影啊,我知道这部仓促上马的作品,是冯小刚多么患得患失的尝试,我只能说他太迷恋某一个点子了,而一个点子并不能支撑整个创作。

  周星驰的《功夫》结尾,大恶人火云邪神被主人公击败,人家问他的是:“想不想学功夫啊?我教你。”邪神只能掩面啜泣,他想学。每次看到那段,我是感动的,我想到周星驰是个多么资深的李小龙迷,而少年周星驰读着什么样的小本漫画,看着什么样的粤语功夫片长大。而我们,和冯导演一样,可能来不及彻底相信什么,就已经长大,来不及重新相信什么,就已经变老。想想也没关系,我们陆续被挫败,而他和他的喜剧,总有些安慰带给我们这些被挫败的人。


  以上就是《名人成功励志的经典故事》的全部内容。


查看更多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故事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