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故事】

  在我们有所空闲的时候,找一些名人励志的成长经历来看看也是很不错的,那么名人励志的成长经历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的成长经历小故事:名人也曾就业难

  1934年夏,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文专修科,成绩是4年全优。从1933年下半年开始,季羡林就经常忧虑毕业之后的去处,在《清华园》中,他多次写道:“要不择手段去抢一只饭碗。”但由于他学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少,所以到1934年秋天,季羡林的“饭碗”还没有拿到手。他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苦,无地自容。”后来,他回到了济南,在母校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一份在中学教书的工作。

  大学毕业半年多,仍没有找到工作。无奈之际,他给自己崇拜的一位家写信,请其帮助找一个能够挣钱的差事。过了些日子,又寄去一张明信片,再次恳求帮忙。但这个化学家根本没有理他这个茬,连信也不回。一年以后,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父亲的帮助下,爱因斯坦才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一份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终于摆脱了可怕的失业阴影。爱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同学的帮助。他多次说:“这是格罗斯曼为一个朋友所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

  法国“银行大王”恰科早就立志要当一个银行家,但他大学毕业以后,把当地所有的银行都跑遍了,却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就在他第52次被拒绝的那一天,走出银行时,看见大门前的地上有一根大头针,便弯腰把它捡了起来。没想到,这家银行第二天就给他发来了录用通知。原来,恰科弯腰捡大头针的行为,恰好被该银行董事长看见了。董事长认为,精细小心正是银行职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名人励志的成长经历小故事:高仓健的个人修养

  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一生拍了两百多部电影,荧幕上塑造了诸多硬汉形象,赢得众多影迷对他的喜爱。熟悉他的圈内人士,对他的人品更是赞不绝口。

  2005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电影《千里走单骑》,邀请当时已经74岁高龄的高仓健出演剧中的男主角。在云南拍摄基地,这天下午6点左右,安排高仓健的戏已经拍完。由于拍摄基地条件比较艰苦,张艺谋担心老人身体吃不消,就对高仓健说道:“您老先回酒店休息吧,我们再补拍一些其中的镜头。”高仓健老人点头离去了。

  9点左右,一位副导演准备先回酒店,意外发现高仓健竟然在拍摄不远的空地上站立着,并没有离开。他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关切地问道:“高老师,您怎么不回酒店休息啊。”高仓健微微一笑道:“全体工作人员和导演都还在这里工作,我怎么能一个人回去呢?”这位副导演接着说道:“那您也不能这么辛苦站在这儿,可以回到拍摄基地坐下喝点水之类的……”老人解释:“我怕打搅到你们,所以我才站在这里。”

  高仓健老人就这样在山拐角处,一站就是三个小时,直到全体工作人员收工上车走,这位老人在不远处远远鞠躬完毕,才离开。老人充满魅力的个人修养,永远值得人们去尊敬和怀念。

  名人励志的成长经历小故事:不领情的范仲淹

  19岁那年,范仲淹离开家乡,前往河南的一家书院求学。由于经济拮据,他每天只煮一锅粥,粥冷了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几根酸菜,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了。

  当时,在书院里,有一个同学和范仲淹走得特别近,他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家中很富裕。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艰苦生活后,回家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留守官听了非常感动,就叫儿子把自家好吃的东西送些给范仲淹。范仲淹推辞不掉,只好收下。

  过了几天,留守官的儿子来到范仲淹的床上取书,无意中翻开了一个包裹,里面竟是自己送与范仲淹的食物。这些东西,范仲淹根本没吃,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有的都腐烂变质了。他非常生气,跑到学堂里质问范仲淹:“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好好的东西都让你白白糟蹋掉了,这是你的待友之道吗?”

  范仲淹等他冷静下来后,歉意地说:“谢谢你们一家人对我的帮助,我很感激,只是因为我长期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突然享受到这么美味的食物,以后我还能吃得下薄粥酸菜吗?另外,我之所以接纳你的食物,就是因为我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害怕让拒绝伤害到你啊。”

  原来,范仲淹“不领情”背后的原因是这样啊,留守官的儿子惭愧极了。

  在中,如果我们遇到确实无法拒绝的情形时,不妨像范仲淹一样,笑着接纳,但背地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坚持着自己的初衷。这样,你才能既不伤害了友谊,也不会改变了自己。

  名人励志的成长经历小故事:北京留不住马云

  1997年1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要做一个大内网,加上一个官方政府网站。外经贸部最关心的是找到优秀的、最合适的人才,负责这个项目。

  在杭州,因为经营《中国黄页》声名大振的马云,成了外经贸部领导眼中理想的人选。

  刚到北京,团队成员一共13个人,分成三个小组,分住在三套简陋的房间里。

  到了运营的环节,问题出来了,政府的“红头文件”下去了,业务非常冷清,原因很简单,大内网工程的商业运营模式行不通。

  于是,马云开始游说高层,扩大内网,改建互联网。1998年7月,经外经贸部批准,成立合资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由马云出任。

  “国富通”成立以后,马云带领团队开发“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这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项目,也是马云真心想做的。

  很快,网站开始盈利,“国富通”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都是在创建的当年实现盈利的项目,纯利高达287万元。

  可是,马云并不开心。长期以来,他发现很多事情在政府的框框里很难做,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

  尽管外经贸部给了马云很高的礼遇,很高的职务,但马云心里清楚,他就是一个做网站的高级打工仔。如果部里有会做网络的人才,谁会找他们?

  到了1998年,网络大潮席卷全球,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网络热。直觉告诉马云:中国的网络形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全世界互联网高潮马上就要到来,留在政府机构里,对不起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1998年年底,马云突然向大家宣布:我要回杭州。

  马云把从杭州带过来的团队成员召集在一起,说:“你们可以留在部里,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非常不错;你们也可以到‘雅虎’,这是一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很高,每月几万块;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

  接着,马云又说:“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月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的房间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如何选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

  当时,不管别人多么反对,多么不理解,真正做抉择时,马云这支13人的团队,没有任何人犹豫,也不用三天时间考虑。五分钟后,结果出来了,都跟马云回杭州。

  回到杭州,马云说:“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

  这个公司,就是此后的阿里巴巴集团,它诞生于杭州西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湖畔花园。确切的地址是湖畔花园风荷院16幢1单元202号,一栋四层居民楼中的一套四居室的房子,面积150平方米,这里是马云的新家,“阿里巴巴”的办公地点。

  “阿里巴巴”的模式,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是非常独特的。

  起初,马云团队的大多数人认为,做一个像“雅虎”“新浪”那样的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马云认为,“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已经轮不到你了”。于是,“阿里巴巴”选择创新,尽管创新的风险更大。

  如此“出格”的冒险之举,放在北京,放在外经贸部,或者放在“国富通”的框架里运行,显然是不可能的。

  马云离开北京,他必须找个合适的窝,孵化“阿里巴巴”,孵化他的理想,在他还没有真正壮大之前。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名人励志的成长经历小故事的全部内容。


查看更多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故事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