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故事】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对那些名人励志优秀故事感兴趣,那么名人励志优秀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优秀故事:让我当个句点吧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一个大智若愚型的人物。

  1944年,他担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周旋在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运用巧妙的手腕把英军与美军团结起来,糅合两军成为一只无坚不摧的勇猛军团。艾森豪威尔领导百万大军,纪律严明,士气旺盛,他的秘诀就是“以身作则”。

  有一次谈到领导统御的问题,他找了一根绳子摆在桌上。他用手推绳子,它不动;改用拉,整条绳子都动了。艾森豪威尔说:“领导人就像这样,不能用推,要以身作则,用拉。”

  他处事公正严明,对人宽大仁厚,而且生性。二次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天下大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引得官兵哄堂大笑。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就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则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艾森豪威尔脾气暴烈,此事人人皆知。大战后期,美军伤亡惨重,于是鼓励大家献血。一名士兵对艾森豪威尔大声说:“将军,我希望将来能输进您的血。”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输了我的血,希望你千万不要染上我的坏脾气。”

  还有一桩趣事。有一次他参加某聚会,会中有六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五人的轰炸之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说中总有句点,就让我当那个句点吧!”他最短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彩。

  名人励志优秀故事:陈道明活出真我

  近年来,陈道明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年近六旬的他,精气神越来越好。陈道明是如何保养身体的?他越活越年轻的奥秘是什么?

  艺生活

  陈道明从小就弹得一手好钢琴。只要在家,他每天都要弹上两三个小时的钢琴,有时兴致很高,一弹就是四五个小时。在外拍戏期间,他无法携带钢琴,只能以电子琴、手风琴或萨克斯取代。

  进入中年,陈道明迷上了画画。陈道明画画与别人不同,他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图,回想自己多年拍戏所到过的地方,画起了山水画。画好后,他就把自己的随心之作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挑出缺陷,这才重拾画笔,画一张更好的,取而代之。

  陈道明喜欢鲁迅的杂文,他买齐了《鲁迅全集》。受鲁迅的启发和感召,陈道明的最大梦想是写杂文。有一次,他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说:“在阴雨的日子里,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我想写杂文,但很难。杂文的味道真的是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飘着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我正在努力。”

  对于棋艺,陈道明同样是行家里手。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他无所不会。并且,陈道明特别喜欢跟自己下棋。

  简生活

  多年来,陈道明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他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他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圈内朋友戏称,只有地震才能把他震下楼来。

  陈道明的家里从未请过保姆,他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妻子杜宪不忍心看见他忙得满头大汗。他笑着说:“没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古人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男人在家里不能变成大懒虫一个。”

  作为大腕级的明星,陈道明的衣着很简单。他最喜欢穿的是打折的棉质衣服,认为低碳、环保、贴身、吸汗,能让他想起缀满白云的棉花地,他最喜欢吃的是麦片粥、蛋炒饭和番茄丝瓜芹菜汤。

  陈道明对钱没什么概念。他经常对圈内朋友说:“我不想买飞机大炮,也不想买航空母舰,只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就可以。钱是衡量我做事情的第二标准。第一标准是首先我认可或不认可这件事情。”

  无所事事的时候,陈道明要么嗅一嗅自己收藏的烟斗,要么坐在窗前的老式木椅上,看着楼下的人,发一会儿呆。他认为发呆是最放松、最幸福的事。他喜欢把自己的脑袋放空,什么也不去想,如同真空状态。长时间发完呆后,他就反省自己的言行。

  在生活上的低标准,让陈道明练就了宠辱不惊的本领,排除了来自外界的方方面面的压力,从而保持着良好的心境。

  慢生活

  步入中年后,陈道明大幅度放慢工作节奏——尽可能少拍戏。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深知“适度为宜”的养生之道。每拍完一部大戏,陈道明都要歇上一年到两年。为了不让外人打扰自己,他总是更换住处,摘掉座机,关掉手机,深居简出。

  有的神通广大的制片人和导演还是找到了陈道明,一手拿着高额的现金支票,一手拿着剧本和合同。陈道明毫不为之所动,干脆以自己不喜欢戏中的男一号、男二号、男三号等角色为由,向制片人和导演下达逐客令。于是,陈道明“冷漠孤傲耍大牌”“戏未开拍便漫天要价”之类的传闻甚嚣尘上。妻子杜宪替他打抱不平,劝他召集媒体记者给自己讨个公道。陈道明一笑了之,说:“那些传闻恰巧给我提供了保护伞,许多原本打算找我拍戏的制片人和导演吓得不敢上门了,这不是挺好吗?”

  陈道明称,进入不惑之年后,他只能选择“慢生活”。打个比方吧,小车不倒慢慢推。耗尽全身气力快推车,想不倒下,是不可能的事。心稳,才是根本;心乱,一切皆乱。他还强调说,现在,自己只想不被名与利所裹挟,留住自我、本我、真我,就像故事中那个放羊的孩子那样,拥有简单、快乐、透明的梦想。

  名人励志优秀故事:既要快乐也要效率

  在一个企业里,效率和快乐总是对立的,看你选择哪一个。而栾润峰偏不信这个邪,他的答案是“两者都要”。

  从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到常州市第一位讲师,从国内第一批MBA到金和软件的总裁、精确管理思想创始人,栾润峰在不断蜕变着。如今,他已经把自己的精确管理思想输送到各大企业,金和管理软件的销量已过亿。

  “‘精确管理’不是把人管死,而是让人快乐高效。”栾润峰说,掌握到每一分钟,控制到每一分钱,并让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使员工更快乐,这就是“精确管理”的精髓。

  上世纪80年代,一台普通的PC机好几万元,加上各种配套设施无疑是一大笔开销。栾润峰所在的一家大型国企就购进了这样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可事与愿违。栾润峰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对一家企业来说,资金和技术不是管理的关键,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当人变成机器的一部分,一定会感到不快乐不自由,人性的弱点就会一一暴露出来,企业的效率自然越来越低。

  可很多管理者对此视而不见。

  “中国的中小企业老板往往是忙了生意,丢了管理,抓了管理,没了生意。”学计算机出身的栾润峰更像是一位为企业把脉治病的“医师”,一门心思关注的是中国企业的。

  “传统管理中,管理就是‘卡’。很多时候,员工需要改变自己的某些个性和个人目标来实现老板的目标,表面上员工服从,但是在心里却并不开心,这样事倍功半,效率逐渐递减。”栾润峰说:“管理在于管人、管人心,但管人心不能靠洗脑。”能不能不改变别人,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

  比如,人们开车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去看仪表盘、反光镜,为的是不断调整自己的速度和位置,规避可能发生的危险。而“精确管理”,就是让企业在每一个员工面前放一面“镜子”。员工有了精准的“驾驶舱”,开车就会心中有数,一些小的问题就可以提前规避,也就油然而生“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快乐、高效的前提。

  1996年,栾润峰去IBM公司美国总部考察,在接触了互联网并了解其在当地企业的使用情况后,他忽然意识到:如果把自己研究的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那将是划时代的超越。

  经过和团队一年多的研发,1997年,金和诞生了第一款自己的管理软件。

  但这个“天方夜谭”式的管理模式并不被看好。接下来的几年里,栾润峰开始了艰难的游说。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确管理的妙处,他到处寻找讲解的机会,甚至许诺:凡是企业高管,只要来听三个小时“精确管理”,如果觉得不值,每人给200元听课损失费。

  直到2001年3月,金和软件才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从卖出第一套软件有了收入到企业真正开始盈利,金和又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在栾润峰看来,管理是有的,而他的“精确管理”就是专为中国人量身定做。栾润峰说,中国文化土壤里,其核心是精确分析人性,重视人的管理,“国人头脑灵活,但民族性格差异不能用好坏来评价”。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人是不可改变的,“人要脸,树要皮”,说的是要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主动自我规避。“这些老话说的其实都是非常实用的管理哲学,而老祖宗说的‘无为而治’正是‘精确管理’的目标。”栾润峰说。

  基于这种无为而治、自我管理的理念,2009年,金和软件的绩效管理放弃了传统意义上办法,进行了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员工,主管不再参与打分。一开始有的员工会高估自己的绩效,而有的员工也会低估绩效,这些在HR复核时都会提出来并予以纠正。不过,实行一年以后,这个数据越来越准了,大家的也越来越完备。

  栾润峰说,金和软件公司共有员工1500多名,按正常测算,管理人员至少应在100多名,而我们只有10名。运用精确管理思想及其工具载体,不仅能大大节省管理费用,还能大幅提升企业组织绩效。

  如今,“精确管理”在业界得以普遍传播、应用。据了解,现在每天有数十个行业的近两万家企事业单位使用精确管理软件,包括中国电信、松下等知名企业,“精确管理”也使金和软件一跃成为业界知名企业。


  以上是《名人励志优秀故事_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的详细内容。


查看更多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故事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