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故事】

  在现下当代,时常都会有发生一些青春励志的故事,那么现代青春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青春励志故事:精彩全在留白处

  山东东阿人张向阳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读医书。有一天,他在翻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时,对里边一段记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阿胶,以乌驴皮得东阿水乃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视为阿胶的上上品。”原来被李时珍称为“圣药”的用来进贡的阿胶是需要用乌驴皮熬制的,可现在闻名于世的东阿阿胶厂,是在用乌驴皮做原料吗?出于好奇,张向阳跑到阿胶厂去打听,人家告诉他,他们也知道乌驴皮熬阿胶是最好的,以前也用过,但是现在没有了。

  难道古籍中记载的乌头驴已经绝迹?张向阳不相信,于是每到赶集的日子,他就往牲口市场跑。可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然而越是找不见乌头驴的踪影,张向阳却越发地兴奋起来,他想:“别人没有想到,别人不知道的,没有发现的,如果我去做了,这就可能有很大的机会蕴藏在里面。”

  从此,张向阳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东阿县方圆百里的各个集市上,可每一次的期望总是被失望所代替,张向阳不禁暗自感叹,找乌头驴怎么比找大熊猫还难呢?有一天,一个驴贩子无意中说起在德州无棣好像看到过他所说的那种驴。张向阳一听,立刻赶到了无棣,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乌头驴。

  据史料记载,乌头驴具备乌头、立耳、全黑无杂毛等显著特征,眼前这头驴和历史记载的还真差不多。经过一番对比研究,张向阳确认这就是《本草纲目》中所说的乌头驴。

  如获至宝的张向阳花了3万元从村子里买了一公两母3头驴,兴冲冲地回到了东阿。

  3万元对仅凭工资生活的张向阳家可不是小数目,他妻子一见就急了,“你是要养家,还是要养驴啊”!他不以为然,抛下一句:“你懂什么!”就奔阿胶厂去了,他盘算着物以稀为贵,手里的这3头驴可是值金子价。

  当他向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秦玉峰说起他的发现,并且想把驴卖给他们时,秦玉峰笑了,“3头驴够什么用的?你知道吗,我阿胶厂一天熬驴皮就用5000张,你这3头驴还不够我一小锅的。”

  张向阳当然不是想让他们杀了这3头驴来熬胶,而是希望让他们繁殖饲养,可人家一点兴趣也没有。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张向阳呆呆地看着那3头乌头驴,觉得自己干了一件天下最傻的事。

  花3万块钱买的驴总不能杀了吃肉吧,郁闷的张向阳又动起了脑筋。他们说不要,不是因为乌头驴没有价值,而是因为数量太少而没有商业价值,要是繁殖饲养多了,不就有价值了吗?

  没有退路的张向阳硬着头皮开始自己养驴,在3头毛驴的基础上,他在无棣建立了养殖厂。然而情况仍然很不乐观,因为当时全国纯种的乌头驴不会超过200头,而真正的种公驴要找出50头都相当难,如果要想迅速扩群的话,只有通过杂交的方式来进行。但在乌头驴的老家山东,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的毛驴来繁育。

  张向阳通过读书钻研发现,驴在中国有4000年的历史,起源于埃及北非那一带,经西亚到中国,通过南丝绸之路过来的驴就到了云南、贵州这一带,当地那种个头只有不到1米的小毛驴和乌头驴虽然远隔千里,却是最纯正最原始的毛驴品种,最适合乌头驴的繁育。

  破釜沉舟的张向阳干脆辞了职,牵着一头乌头驴跋山涉水,只身来到了云南大理,来为他的乌头驴找媳妇。按照他的构想,用纯种的乌头驴和大理当地的母驴进行杂交,经过3代,就能培育出乌头驴来了。就这样,他在云南办起了乌头驴繁育基地。

  就在张向阳专心繁殖乌头驴,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时候,想不到,来自他山东老家的一个人却主动找上门来。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初他曾经求他买驴的东阿阿胶的总经理秦玉峰。原来2006年,东阿阿胶有限公司决定把阿胶这一传统中医药文化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就在上报材料和实物的时候,却碰到了麻烦。历史上进贡朝廷的阿胶都是用乌头驴皮取东阿水煎制的,据史书记载,只有在冬至日把乌头驴的驴皮取下,然后子时取东阿水,用金锅银铲的传统工艺熬制出的阿胶才是上品,被称之为九天贡胶。这东阿水不成问题,可这乌驴皮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时,秦玉峰想起了张向阳。

  张向阳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此时,他已经从当初的3头乌驴繁殖到了千头的规模。手里有了足够的资本,他说起话来也底气十足,买驴不卖,合作可以考虑。就这样,由东阿阿胶有限公司出资和张向阳的天龙科技公司合资的云南毛驴基地正式成立,张向阳现在要做的就是扩大规模,加速扩张,为东阿阿胶做九朝贡胶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

  国画往往都讲究留白,愈是在不着笔墨的地方,愈能凸显出天地的辽阔与空远,真正的大师都是善于在飞白处作画的人。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作画如此,做生意亦如此。张向阳就是一个善于在生活的空白处作画的人,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地方,他却读出了机会,这种眼光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现代青春励志故事:做没把握的事儿

  读中文系的李健大四毕业那年,在朋友的担保下,向银行贷了一笔启动资金,雄心勃勃地招募了几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准备创业。很快,他就注册了一家电子公司。

  刚开张那会儿,许多朋友都劝他: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本分点儿好,如果一定要创业,干啥不行,可你偏偏要搞什么电子行业,自己又不懂,这不等于是把钱往水里扔吗?可喜欢尝试和挑战的他对朋友的话只是一笑置之。

  果然,公司开张不到三个月,由于启动资金不够、投资预算不精和门路不广等原因,公司很快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机中,此时,他的助手也溜之大吉,留给了他一个烂摊子。

  不甘心失败的他很快又重新上阵,他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将经营范围缩小为专营电脑配件的小公司。可没过多久,公司再次关门。

  两次失败,他欠下了一屁股债务。一向不肯服输的他这次真的低下了头,他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不该踏入不熟悉的领域,做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所以得到的只有失败。

  一天,他特意去拜访一位心理学教授,将自己的经历讲给这位老师听。

  看着他言语中流露出的不甘和无奈,老教授笑了笑,没有发表意见,只是给他讲了这样一个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

  他们都想去南海朝圣。富和尚很早就开始存钱,穷和尚却仅带着一个钵盂就上路了。

  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朝圣回来,富和尚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

  富和尚问:“你这么贫穷,何以能够去南海?”

  穷和尚说道:“我不去南海,就心里难受。我每走一步,觉得距离南海就近一分,心里就安宁一点。你这个人个性稳重,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所以,我回来了,你却还没有出发。”

  听完老教授的故事,李健似有所悟:自己的处境不正像这个穷和尚吗?想想也是在做没把握的事儿,虽然自己两次失败了,但比起那些不敢做的人,已经获得两次失败的经验了。

  “老师,我懂了,我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说完,李健就向这位老师微微鞠了一躬。

  回去后,他信心倍增,又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重新又找了几个可靠的搭档,紧接着在北京那片信息产业密集区开办了好几家与电子相关的公司。

  他终于成功了,公司进入市场半年,就进入了盈利阶段,不到一年,他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这家公司的名气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十年以后,他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总。

  每当有人问及他成功的经验时,他总会提及那个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会毫不保留地说上这么一段:“十拿九稳的事儿,往往是获得回报最少的事情。要想获取真正的成功,就去做那些没有把握的事儿。因为你觉得没把握,别人同样觉得没有把握。但是只要你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即使没成功,你也会得到一些失败的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不做,你将没有任何收获,看到的只是别人的成功。”

  是的,只做没把握的事儿,懂得了这一点,遇到困难,我们再也不会畏难了,因为只要做了,就有成功的希望!

  现代青春励志故事:我在成功上打了漏洞

  作者:孙君飞

  当心里涌着较多热血的时候,成功大概是我活着的最大目标。或者说,当我的内在仍习惯膨胀的时候,我认为只要跑一跑、跳一跳、出出汗、流流血,成功就不难到手。

  实际上,我对成功概念的理解一直不够清晰,甚至存在人云亦云的倾向。哪里人多,我便朝哪里跑,扎堆成功的人生毕竟会热闹许多,在人群里找到两三个朋友,稍稍帮助我一下,也许成功就容易些吧。

  我也看励志故事,也喝心灵鸡汤,但要问成功是什么,成功拿到手后又能干什么,我照样结结巴巴、答非所问。手里终于有些积蓄了,房子也有了,曾经梦想能够拥有一个书房,架子上摆满书,这也实现了(能否看完则另当别论)。那么,心愿的满足就是成功吗?用占有的物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用可视可感的东西来标记和纪念自己某段人生的履痕,就可以做到问心无愧吗?同时,我却不奢望成为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转折,人生的困惑仍不能随之转折过去,我甚至感到后天的困惑更加折磨人,它们从外界钻进我的体内,而我的体内并没有解答和化解之法,它们不停地聚集、变换和交杂,但我又不能停留在困惑中无所作为,这样便带来了挣扎和痛苦——一个在内心里不能做到澄明无碍的人,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一个精神上的榜样呢?

  活着活着,在这个世界上让我热血沸腾的东西竟然越来越少了,反反复复地膨胀着,生命的弹性也变得不那么坚韧了。手掌里、房间里拥有的东西确实增加了许多,多到有时候真想装入袋子,拎到别处,交给尚且需要它们的人。但自己不热衷的东西,他人就一定喜欢吗?真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看到别人有的东西,也要求自己必须有?越占越多,越多越乱;交人非要三教九流,爱好非要五花八门;一出家门就马不停蹄,即使载着满满当当的东西回来,也要在车上发一阵子呆,前思后想哪些东西还没有弄到手,然后才能放心地掏出钥匙,打开自己的家门。这就是追求成功应有的状态吗?在这个地方成功了,我马上忘掉它,却偏偏要顾虑另外那些空着的地方,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填满它们?我成了这个时代的惊弓之鸟,我面带笑容,心里面却死死地紧绷着;努力地靠近那些所谓的成功者,不是去真诚点赞,而是想怎么得到他们成功的密匙和渠道;好久没有爱过人了,好久没有思忖过自己的内心到底是死寂还是安宁,是空虚到真的一无所有,还是腾空后依然喜悦平和?

  依然困惑,依然贫乏。表里并不一致,春暖并未花开。物欲如同山高,快乐却不水长。柳暗处取功利,花明时失幸福。看似别人都能简简单单成功,我却复杂曲折、此起彼伏,成与败一言难尽,苦与乐满纸周折。不想再要那么多,自己毕竟不是容器。不想再加入成王败寇者的魔鬼训练营,将来登上高处,却蓦然发现,身边竟然没有一个递衣服的人,在成功中瑟瑟发抖的滋味,一定苦不堪言、后悔不迭。

  这些年的跌跌撞撞、患得患失,终于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成功犹如一柄漏勺,我只去捞最大块最耀眼最有斤两的东西,捞是捞到了一些,却漏下更多更小更轻更真实的东西,漏下的东西竟然更加珍贵更加不可或缺,试问——我漏下了多少快乐、幸福和安宁?成功有时候恰恰异常吊诡,得到了此,却失去了彼。正如捞到一条大肥鱼,鱼的鲜味却在某个时候不知不觉地漏掉了,因为这是一条被污染过的鱼,仅凭眼睛判断不出来。而火烧火燎一门心思要成功的人,又难免由于自以为是、偏听偏信、过于乐观而时常看走眼——到手一条大肥鱼,却失去鲜味,又不够安全,取之何益?食之何乐之有?原来,并非一切成功都归于圆满,也不能说某些地方不圆满的人就一定是失败者。十全十美的人生的确少见,才会被当成心灵鸡汤一再熬煮,等喝到我嘴里时,还能剩下多少鲜味和营养?

  我在一柄漏勺上掂量成功,轻重快慢全由自己,得失苦乐全由自己。得而知珍惜,失而能弥补,在我今后的人生里,这大概是所剩不多的又极漫长的必修课吧。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现代青春励志故事》的详细内容。


查看更多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故事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