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高考作文】

  近些年来,高考作文议论文体盛行,思辨性要求显著增强,与此同时,议论文模式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于是部分省市试图从作文命题体裁指向上予以改革、引导和突破,这便是记叙文体考查的悄然回归。这就要求考生能做多面手,尽可能会写较复杂的记叙文。

  第一,叙事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化和生活化作文都很抽象,这里不准备作系统阐释。简单说,它是指记人叙事文中人物、事件的各种表现、特征接地气,有生活内容和思考。譬如花草、山水不是生活,种花养草、游山玩水就是生活;考题不是生活,拿考题来考试便是生活,是学习生活。生活化作文让你觉着就像发生在你的生活中,也许它不是那么“阳春白雪”,不可捉摸,但它更贴近人的心灵,是心理的需要,是生命力的绽放。

  记叙文体写作,一定要注重“生活化”。简言之,一定要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生活关心,关注,热爱,有情有感。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诸多体验,尽量及时记录或回味;生活中的些许感触,也要勤于“刻印”,生活中的点滴经验,更要及时积累,经常揣摩。说大点,要尽可能地对主要的人生“三观”经常做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这样,写作时便可能有如流水般表达、倾诉。

  第二,生活艺术化。

  作文可以再现生活,但稍不注意,便会成了流水账;作文更要表现生活,这便可能成为艺术。优秀作文,之所以优于一般作文,就因为它们把生活艺术化了。

  什么是作文的艺术化呢?作文的艺术化就是,学生在充分占有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运用生活素材,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生动地艺术化地再现生活。

  在短小精悍的考场记叙文体中,题材往往只是生活场景中相关联或不相关联的某一瞬间、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没有特定的事件冲突甚至特定的身份的人物和事件。在这一点上,部分同学往往也存在误区,总是埋怨自己没有完整的生活积累,缺少大开大合的生活经历,所以无法写作表达。其实,还是平时缺少了细致观察、发现和积累的意识,也缺少了“定格”意识。

  第三,艺术陌生化。

  好奇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作文阅卷者也不例外,尤其在限时限量阅卷的特殊环境中,当看到许多篇内容雷同、立意平庸的文章后,阅卷者对新颖、独特的文章有一种迫切的阅读期待。因此要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文章,必须突破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全面拓展写作思路,放胆构思、求新求异,给阅卷者一种“今年花胜去年红”的心理冲击。这其中,“陌生化“是一条很好的策略。

  在“陌生化”理论首倡者、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评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的“陌生化”,也就是使事物复杂化的手法,通过设法增加感受难度,从而延长感受时间。

  说到底,“陌生化”就是让人读后感到新颖。作文中,常见的“陌生化”做法是,“标题陌生化”“立意陌生化”“材料陌生化”“语言陌生化”。首要的,是拟一个好标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这个无法完美实现,则赶紧寻求立意“陌生化”,若还是不能,则尽量做好“材料陌生化”和“语言陌生化”,这就需要至少突破其中一两点,这涉及另一个很大范围和话题,篇幅所限,不再展开。

  第四,情感体验化。

  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是人人都有,时刻都有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可我们看到,一些学生写记叙文,走向了极端,往往叙事则不厌其烦,写人则执拗于所谓“形象”。于是未下笔便作茧自缚,处处设限,越写越僵化,越写越困难。

  实际上,读者(包括阅卷者)是人,也有喜怒哀乐。同你一样,读文过程中,需要与你交流,需要看到你灵动、旺盛或深潜的生命,感受你衷曲深处的心志。因此,你的情绪、感受和体验,就肩负着唤醒读者情感、激活读者主体意识的重任,而这,仅有叙事往往是不能达成的。


查看更多高考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考作文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