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志愿填报】

  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环节,虽然现在信息渠道畅通,但大部分学生填报学校和专业基本都由家长、亲戚决定。若没有长远规划,一个十八九岁的高中生,怎么弄得清这么多大学专业设置?如何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又到栀子花开的高考时节,考生在分数公布后就要填报志愿,这是影响一生的关键时刻。考生应明确自身的兴趣所在,并尽早做好长远规划。作为学校,高考前就该做好引导,再不能让考生在短短几天里懵里懵懂决定自身命运了!

  二十多年前,我以绝对高分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以当时成绩,完全可以有另外的选择,但那时都是考完后自己估分再填志愿。此前,同村一个学长已考入,听他母亲说这所学校毕业后是分配到大学里当老师的,我羡慕无比,因此在拿到志愿表时,毫不犹豫填了这个学校。我知道自己考得不错,就选了个分数最高的专业:国际金融。其实那时我对经济金融毫无概念,根本不知道国际金融学的是什么?自己是不是喜欢?只是听人说,这是个热门专业,毕业后可找到不错的工作。

  等到分数公布,我毫无悬念被第一志愿录取。这原本该是圆满的结局,但当我跨入大学校门,才猛然发现,根本不喜欢这所学校,虽然这也是一所全国闻名的重点大学。而且,我也不喜欢国际金融专业,虽然这是众多考生梦寐以求的。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内心深处真正喜欢的是文史,虽然高中时曾有过朦朦胧胧的、一闪而过的念想要去读历史,但并没有坚定志向。这种追悔莫及的心态使我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内心只有痛苦与焦灼。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悔恨成了心理疾病,我头痛欲裂,萌生了退学重考的念头:非考上北大不可。第一学期中途,我偷偷回家和父母摊牌。父亲觉得不可理解,母亲更为我担忧,面对她伤心的眼泪,我只得妥协,回到学校。

  退学不成,我又想转学。我向南京大学和各写了一封信,要求转到他们那里的历史系。期末考试那会儿,我意外收到厦门大学一位系主任的亲笔信(至今我还记得这位系主任的名字叫郭志超,我只能在这里向他说声抱歉)。信上称:经他们系里讨论,一致同意我转到厦大考古学专业。当时我太兴奋了,立马决定转学。

  然而我的举动在系里像炸了锅,老师和同学都觉得难以理解。在大家看来,你好不容易考上国际金融,这是最热门的专业、分数最高的专业,却要转到工作都很难找的考古专业,反差太大了!我一下子成了名,被视为奇人。父母竭力劝阻,班主任潘英丽老师也做我思想工作。最终,我的“考古学”之梦也化为泡影,我只得承认既定现实,压抑内心深处的“召唤”。这种心理调试花了我相当长的时间。然而,我心中从未停止后悔,直到本科毕业。事情已过去那么久,可每念及此,仍有滴血的疼痛。命运和我玩了个黑色幽默,让我付出惨重代价!

  毕业后,我到杭州一所高校当了老师,立马碰到两个和我一模一样遭遇的学生。两个男孩都很聪明,觉得考入那所学校欠理想,一心想退学重考。读书时很想退学的我,在两位学生面前,却坚决地劝阻他们,一如多年前老师给我做思想工作。我说,学校不理想,完全可换个更好的学校和专业。我不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他们现身说法,并用高中时代的朱同学为例给他们做榜样。这位朱同学和我差不多成绩,但因填报志愿时一个细微的差错,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只被杭州一所普通大学价格学专业录取(后来连这个专业都被取消了)。但他没有气馁,一进大学就决定考研。天道酬勤,他幸运地考到上海财经大学陈信元老师门下,之后又一路读博、留校,成为会计领域一位广受关注的青年学者。我情真意切、苦口婆心的劝导,最终也没能说服两个男孩,他们一个休学,另一个退学。

  这还只是刚毕业时碰到的两个例子,所以印象颇深。此后,因为这样的学生太多,也就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了。有个学校的教务处长告诉我,每年都会收到外校大学生无数要求转学的申请。我问怎么处理?他说,除非个别有特别硬的关系,学校一概不予办理。也就是说,除了极少数有果断决心的人退学重新考大学,或有过硬关系的人得以转学成功,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再做选择的。这些学生不是高考失利,而是志愿填报不理想,从此心灰意冷,大多在学校里混混而过,甚至自暴自弃。对学习缺少热情与兴趣,要读好书很难。我也不得不承认,本科阶段的求学是最失败的。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一步走错就很难弥补了。

  这样的事情如果只是少数极端例子,原因可能出在学生身上,不幸,类似的故事每年都在大学里上演。这就不该只是学生的问题了。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做点什么。现在尽管每所高校在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允许少数新生转专业,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关键还在志愿填报这个环节,虽然现在信息渠道畅通,但大部分学生填报学校和专业基本都由家长、亲戚决定的。一个十八九岁的高中生,怎么弄得清这么多大学专业设置?如何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所以,作为一个必要环节,学校需留出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志愿填报。有一次我作为自主招生考官在浏览学生档案时,看到个别重点中学在不同学期开了好多选修课,中学校长也许想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课外知识,我觉得开设这种选修课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学生不断调试,明确自己喜欢的学科。而大学也该主动深入高中,设法让不同学科的名教授给中学生开讲座,这对学生也是一种主动引导。当然,学生更应及早发现、确定兴趣所在,家长在帮助小孩做好选择同时,更重要的是协助做好长远规划。到填报志愿时再来决定,那可真太迟了!


查看更多志愿填报相关内容,请点击志愿填报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