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高考作文】




冰桶挑战赛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ALS Ice Bucket Challenge),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公益协会捐款100美元。
该活动旨在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人们熟知的一代理论物理学大师、科学巨匠史蒂芬霍金就是位“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目前“ALS冰桶挑战赛”正在全美科技界大佬、职业运动员中风靡,现已扩散至中国,科技界大佬纷纷响应。
“冰桶挑战”专题
冰桶挑战赛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ALS Ice Bucket Challenge),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公益协会捐款100美元。
该活动旨在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人们熟知的一代理论物理学大师、科学巨匠史蒂芬霍金就是位“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目前“ALS冰桶挑战赛”正在全美科技界大佬、职业运动员中风靡,现已扩散至中国,科技界大佬纷纷响应。

今年8月17日晚间,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率先完成冰桶挑战,并自称中国互联网第一位完成此挑战的人,随后他点名了奇虎360CEO周鸿祎、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华为荣耀业务部总裁刘江峰参与挑战。
有趣的是,刘作虎是自发完成冰桶挑战的,紧接其后,优酷董事长兼CEO古永锵也在土豆映像节上自发完成了冰桶挑战。而在18日13点19分,小米手机董事长雷军发布微博称我接受了投资家Yuri的冰桶挑战,同时点名三位接受挑战的人有刘德华、郭台铭和李彦宏。
就在短短几天内,冰桶挑战瞬间在中国火起来,从企业圈蔓延至娱乐圈。
根据美国ALS协会官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7月29日活动展开至8月19日,“冰桶挑战”已收到超2290万美元捐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倍,捐款人数达45.32万人,而冰桶挑战赛在中国参与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据南方周末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数十位参与者接受了冰桶挑战,包括16位企业家,演艺界的明星和导演20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分别被刘作虎和周鸿祎点名的罗永浩和黄章两人均婉拒了冰桶挑战,选择了直接捐款。
罗永浩在微博表示“不是诚心扫兴,请谅解”,并代表锤子科技员工捐款39500美元。他表示,由接受挑战到拒绝挑战转而直接捐款,是发现很多相关的帖子甚至没有附上ALSA网址,感觉大家玩得高兴的同时却忘记了当初活动的出发点。
而魅族手机创始人黄章则在魅族官方论坛拒绝了冰桶挑战,称还是捐100美金好了。
对比罗永浩和黄章的低调,有些大佬则不忘在冰桶挑战中“插播”自家公司广告。
百度CEO李彦宏在挑战视频中称,百度文化的“enjoy being challenge”鼓励他接受挑战,最后还不忘提及百度近日举办的员工活动,该视频在爱奇艺网站上播放量已达20多万次。
据京华时报消息,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分析师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借热门网络事件做品牌营销也无可厚非,但一些公司的表现,却有严重夹带私货、过度表演炒作之嫌,则过犹不及。比如雷军提前宣布参与挑战进行预热,并开盘口征集接下来挑战者的名单,这一慈善活动从刚开始,就带有浓浓的营销意味。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慈善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事,安心做就好,没必要进行炒作,要避免慈善变成企业自我炒作的筹码,在慈善活动中该关注的还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不管是不是在作秀,大佬们的参与实实在在地为ALS增加了影响力,扩大了宣传。即使从现在起,关注公益事业,也比永远不关注好。
而新浪科技专栏创事记则指出,即便名人加入冰桶挑战存在一定私心杂念,意在维护自己公众形象,但却切实带来巨额善款和吸引社会关注。很多富豪也同样捐款,带着私心的行动者强过于振振有词的旁观者,别让仇富心理蒙蔽了判断力。

据新浪图片频道8月22日消息,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民众拿着水桶聚集在中原大佛前,抗议正在中国火热进行的冰桶挑战项目。
人们在中原大佛钱举起空的水桶,碗、瓢、盆等盛水器皿,喊出“我们要喝水”。中原大佛管理方在现场发出倡议“传递爱心,也要珍惜水资源。河南,请对冰桶挑战说不!” 呼吁人们理性开展“冰桶挑战”慈善活动,并高呼“关注渐冻人,拒绝冰桶,节水挑战,从我做起”的口号。
河南目前正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6月份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降水最少的年份;全省50%以上的中小河流断流,35%的小型水库基本干枯,农业灌溉已无水可用,平顶山等中型城市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生活饮水困难。

【点评】“冰桶挑战”意在唤起公众对罕见病的了解和帮助,本身是一件好事。只是名人们完成这场秀之后,别忘了真正做点儿实事。不然,这桶水还真不如送去支援干旱灾区。
★★★媒体观察★★★
“冰桶”火了,慈善也是“创意活”
“冰桶挑战”来了,而且火了。几乎每个上网的人都不会错过这样一条热闹新闻:过去两天,从小米科技掌门人雷军到360公司总裁周鸿祎,中国科技圈多位名人,都劈头盖脸给自己浇了一桶冰水,随后又对其他本圈或他圈名人“点将”。而且,这波“冰水潮”还有向演艺圈、体育圈奔涌的势头。
“冰桶挑战”其实是一场借助社交平台的慈善接力,它从喜欢把慈善玩出花样的美国,不远万里传到中国——当然,用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级速度。挑战终极目的是为给“渐冻症(ALS)”患者筹款,并唤起公众对这一患者群体的关心和帮助。“渐冻症”正名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最终可致完全瘫痪,轮椅上的全球知名物理学家霍金便是罹患此症。
在这场“冰桶挑战”中,遭遇挑战的人可在24小时内“接招”,或直接为“渐冻症”患者捐款——不少好心人两者并举。
其实,往年有关此类疾患的慈善活动不算少。但此次格外引人注意的是,发起方通过社交平台推进,成功将其演变为一场社交事件,吸引眼球指数、话题性、名人效应纷纷爆表。
看看还在不断滚动加长的参与者名单就明白了——“脸谱”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及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NBA篮球巨星“小皇帝”詹姆斯、乡村女歌后泰勒•斯威夫特、帅大叔级演员小罗伯特•唐尼、共和党政治明星克里斯蒂……横扫美国体育、娱乐、科技、政治等各种“名人圈”。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遭“点将”,但出于种种考量并未”接招“,而是选择了捐款。
最幽默的是盖茨,在网络视频中,年届六旬的他煞有介事设计出“倒水装置”,并亲手完成焊接,随后才大义凛然用这装置给自己“来一桶”,真乃正宗极客范儿。
最震撼的是来自阿拉斯加的女联邦参议员穆尔科斯基,北方女汉子彪悍跃入“冰水泳池”中,并向其他99名联邦参议员下了“战书”。
曾几何时,做慈善更像酒桌上一句常用语——“我干了,您随意。”现如今,“冰桶挑战”却在大众面前明晃晃抛出一句,“我干了,你跟上?”社交平台上万千看客的目光俨然一把“尚方宝剑”,但也正是这支“双刃剑”的反光面,促成挑战赛传得迅猛,不愁无人响应。
慈善目标是行好事、施援手,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信息爆炸时代,要想产生更大号召力,免不了努力抓住眼球,进而吸引更多人力和物力,慈善与名人的结缘也盖因如此。
当然,这些年来,明星慈善所引发的“作秀”争议不在少数。前不久,中国企业家陈光标赴纽约对流浪汉“请客”“送钱”的新闻也曾引爆网络,褒贬不一。
8月18日,素来快人快语的“技术男”周鸿祎在接受冰桶挑战后对媒体说,以前总觉得慈善活动“高大上”,难得遇上这种“接地气”的尝试,期待中国慈善业也能闪现更多独具想象力的“冰桶挑战”。
说到底,慈善之事,该不该做属于价值判断,怎样去做则属于技术范畴。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勿因“作秀”之嫌而辜负善意。至少从“冰桶慈善”中能看出,在社交媒体时代,慈善也是一门“创意活”。

冰桶挑战,一个慈善创意的蝴蝶效应
这些天,各界名人纷纷被“点名”,在网上晒出了各式各样的冰水浇灌画面。挑战疯狂接力,愈演愈烈,很多人甚至公开表达自己渴望被“点名”。几乎是一夜之间,“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成为一个人人熟知的名词,完成了大面积科普。有人将“冰桶挑战赛”以及类似点名游戏喻为“合法八卦”,它好玩、有趣,充满娱乐甚至无厘头色彩,却可能承载着很严肃正经的议题。
在病毒式传播过程中,“冰桶挑战赛”的发起者、发起过程似乎已无人考证。虽然旨在普及和号召救治“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可能有相应的网络营销,但活动后续发展并不可能依循一定计划,也没有报告书、目标框架、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理论参考、舆论设置。充其量,它就是一个游戏。放不下严肃架子的人,努力分析着冰桶挑战的传播学、社会学、营销学原理,赋予它各种意义,但对于网络世界的普罗大众而言,这就是一个师出有名的全民游戏,突发奇想,却又让人疯狂参与一场盛大的慈善派对。
社会发展如螺旋式上升,严肃问题感的呈现,可能终将回归于更高级的娱乐方式。参与“冰桶挑战赛”本身更多表现为游戏气氛,但宣传“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刺激慈善意愿,这些严肃目的仍然得到实现。一些不起眼的创意,可能随时随地爆发,掀起巨大热情。看起来,这只是新媒体时代特有的传播现象,但新媒体时代可以放大无聊、低俗,也可以激发创意,可以让慈善“病毒式”传播,而这一切根本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真实活力和创造力。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普及,并不是医学界推广的结果,而是普通人的临时起意。仅从慈善的角度看,现代慈善从相互救济,慢慢变为各种社会理想的实践。正如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疾病,通过慈善方式,得到社会普及,甚至推动医疗观念和体制。也许有人将慈善事业投向欠发达地区,怀抱的是改变地区发展失衡的国际理想。有些公共课题,政府还未考虑,也许已经有人通过慈善方式而投入了研究、推广。事实上,对慈善追根溯源,它其实体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社会有想法,有实现想法的热忱,而他们可能是大佬、明星,也可能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可能一同在“冰桶挑战赛”中回归于“人人平等”。
在这场冰桶接力中,甚至不必去计较慈善还是“名人秀”,无须质疑挑战者的动机。公开宣布自己选择捐钱而不是倒冰水的奥巴马,反而招致许多批评,批评的理由甚至分不清搞怪还是严肃。总之,游戏的意义一开始就变得开放,由接力者去创造和发挥,每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宣称“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但无一例外,大家都成功了解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配合”了一项盛大的慈善宣传。这是一个慈善创意的蝴蝶效应,结果甚至远远超出了意图和预期。

“冰桶挑战”让慈善变酷
一场名为“冰桶挑战”慈善活动正在击鼓传递。活动要素有二:第一,自己把一桶冰水从头浇下,点名他人进行同样的挑战,对方如果不接受,就要给“渐冻人症”公益协会捐款;第二,浇水和提出挑战的视频都传到网上,加大传播范围。
在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名人之后,雷军、罗永浩等企业界人士也纷纷体验了一把“透心凉”。不过,一桶桶冰水浇下来,也溅起了质疑的水花。有人说,点名让人接受挑战或是捐款,算不算强捐呢?就像近日东莞大朗镇变相摊派教育捐款,划定捐款标准,公务员最少得捐2000元的事件就伤害了慈善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冰桶挑战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在慈善领域的创新应用。活动通过规则设计,把原本比较死板的慈善活动变成了一场传播罕见病知识的游戏。在听惯了慈善的大道理、见惯了总打悲情牌的募捐之外,有这样轻松有趣的方式也挺好,但要注意别搞成强捐。
没人规定搞慈善就一定要与珠泪涟涟相联系。慈善可以诉诸悲悯,让人因“受苦者皆为我辈”而伸出援助之手;也可以诉诸欢乐,让人因“嘿,这活动挺好玩挺酷”而高兴、满足,进而施援。后者往往被我们忽略,但其实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能在短时间迅速积聚力量。尤其在充满娱乐精神的互联网上,这次混搭的效果着实不错。8月18日一天,瓷娃娃关爱中心就收到了3万多元捐款。
另外,冰桶挑战有一些牺牲,但不像“为慈善终生不娶”那样严重,人们参加这种活动可进可退,不就浇盆冰水嘛,就算不愿做也能在客观上引起对“渐冻人症”疗救的注意。而且从结果看,被点名参与的名人都乐在其中,大多既完成了挑战又掏了腰包。
还有一种担忧在于,一些商界人士把浇冰水和自己的公司、产品、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会不会在慈善活动中夹带私货?对此必须明确,慈善应以公序良俗为底线,无论包装成什么样,不能忘了汇聚爱心、互帮互助的内核。如果慈善的“行为艺术”过了头,想必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的。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慈善的催化剂、助推器。慈善不能总停留在办晚会、发倡议、派任务等老三样上,新人新办法,网络传播、名人效应、社交媒体等元素碰撞,往往能在新时期让慈善的市场更为广阔。

“冰桶挑战”:一个成功的策划
“冰桶挑战”的规则很简单:参与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要么向ALS协会捐赠100美元;挑战者成功完成后,可以公开点名3人参与挑战,点名者要么在24小时内完成,要么向ALS协会捐款100美元。而ALS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期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等,中文俗称“渐冻人症”。
“冰桶挑战”可是红得很。在过去的半个多月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苹果CEO库克等名流,不惜湿身出镜,加入这项公益接力游戏之中。而从8月17日起,“冰桶挑战”来到中国,在国内率先参与此挑战的是IT界人士。
简单的一个游戏,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从7月29日至8月18日,“冰桶挑战”为ALS协会增加了307598名新的捐赠者,连同之前的捐赠者,一共为协会带来1560万美元的捐款,远超去年同时段的180万美元。在这个创意无价的社会,创意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且还把触角延伸到了公益领域。
很显然,“冰桶挑战”是一次成功的公益创新。不管如何,这个创意能够吸引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捐款,就充分证明了它的成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这个被贴上消费主义标签的社会,慈善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只是要将人们的慈善之心激发出来,取得最大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冰桶挑战”之所以能够成功,特别是得到IT界人士率先响应,与其流淌着创新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的血液,密不可分。在“冰桶挑战”身上,可以看到有趣性、互动性、共享性、颠覆性等特征,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特性。公益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但是道德并不意味着要板着面孔,公益行为虽然高大上,但也同样可以放下身段,娱乐大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公益不是没有空间,而是关键看能不能走进人心。
冰桶挑战,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策划,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充分启示我们从事公益事业,也必须发挥创新的力量,注重互联网思维。

“冰桶挑战”切莫成了一场娱乐狂欢
因为众多知名人士的竞相参与,“冰桶挑战”这一原本略显陌生的专有名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知晓。关注度飙升的同时,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同样潜滋暗长,以至于不少人质疑,这个以公益之名的开展的“挑战秀”,是否有走偏之虞?
倘若将传播速度作为评判依据,“冰桶挑战”不啻为一次成功的公益策划。这一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挑战活动 规则并不复杂——参与者要么选择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要么就向ALS协会捐赠100美元;而挑战完成后,参与者可公开点名3人参与挑战,点名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或向ALS协会捐款100美元。得益于简单易行的参与方式,“冰桶挑战 ”迅速由国外传播至国内,并掀起了一股挑战“热潮”。
然而,揆诸活动过程,“冰桶挑战”在国内的“落地”效果不容乐观。比之于国外参与者们严肃地讲述“ALS”群体的处境,呼吁更多公众关注、捐款而后挑战的惯常方式,国内的不少参与者都显得娱乐有余而真诚不足。有的参与者将其变成了广告时间,有的在挑战时穿上了娱乐气息十足的装束,也有的在挑战时甚至全然未对“ALS”的相关情况进行阐释。至于那 些以“美女”“湿身”等为噱头的传播方式,更是对公益的亵渎,令人愤怒。
不宁唯是,从挑战活动取得的募捐实效而言,同样与活动的影响力不相匹配。统计数据显示,除了一位捐款百万元的参与者之外,其他参与者捐款寥寥,而整体带动的捐款数额亦十分有限。围观者众、真正为公益投入者寡的悬殊状况,难免让人觉得 ,过分注重形式感与参与感然却缺乏对于公益活动真谛的传扬与践行,有本末倒置之嫌。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公益活动并非必须与娱乐完全绝缘,但至少不能因过度娱乐而偏离了本应具备的价值与理念传达。比之于对喧嚣热闹的追逐,公益事业更需要的乃是一颗颗朴素而真诚的心。渐积小善,方成大善。
公益活动中的创新值得肯定,各界人士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同样值得嘉许。但是,也应谨防公益活动跑偏方向,混淆重点。“冰桶挑战”,不应偏离公益“主线”,莫让公益活动变成一场以善之名的全民娱乐,抑或沦为一场徒具形式感的“击鼓传花” 狂欢。

冰桶挑战,别让慈善成名人秀
最近台湾的报纸版面和电视新闻,都在争相报道捐助“渐冻人”(罕见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的“挑战冰桶泼水”活动。岛内企业大佬、演艺明星和政坛要员们如郭台铭、林俊杰、朱立伦等大咖,纷纷上演“冰桶秀”,捐款的捐款,湿身的湿身。在名人示范和网络传播的“乘数效应”下,不只是岛内名人,还有普通大众,更有吸引眼球的年轻正妹,都争相加入进来。
  很多人还不知道“渐冻人”是什么,帮助“渐冻人”的公益意义何在。最近在美国掀起的这个活动,随着“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众多名人的参与,迅速风靡全球。挑战者接到战帖后,要么选择拿起装满冰块的冷水朝自己身上泼下去,要么捐款100美元,或两者都做,再指名3位挑战者接棒,并透过上传的视频,让活动如滚雪球般扩散出去。在民众对渐冻人认知不足的当今社会,这样富有创意的慈善活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带动外界对“渐冻人”的关注、关心和正面的帮助。
  有人说,“冰桶挑战”让我们看到慈善募捐也可以不那么悲情,慈善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更有趣。不过,在狂欢的活动氛围里,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冰桶挑战”变了味,被喧宾夺主地塞进了许多跟公益不搭边的东西。在爱心的包装下,一些人热衷参与的背后,似乎隐藏着特定的“搭车”目的。
在湿身秀的热闹里,媒体报道的参与者中,政治人物的身影似乎比其他领域的人士忙碌得多,台湾不少蓝绿政治人物包括柯文哲、连胜文、朱立伦与管中闵等都陆续闪亮登场。鸿海集团负责人郭台铭19日上阵浇冰桶,并将湿身秀影片上传网络,媒体津津乐道的,是他点名要知名艺人林志玲“湿身”。台中市长胡志强曾经接受过心脏手术,在医生眼中并不适合挑战冰桶,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
年底是台湾“九合一”选举,作为各色候选人,自然把这个公益活动看作抢报纸版面的良机。比如连胜文、柯文哲这对台北市长选举的死对头,就率先完成。他们争先恐后,一方面是迎合民众的关注,一方面也是迫于指名人放话带来的压力:不在24小时内完成,“台北市长就选不上”。当然,不是所有政坛人士都认同这种“捆绑”,有人就觉得台湾政客加入此类创意慈善,无异于“东施效颦”。
  这个为罕见病患者募捐的活动,似乎渐渐沦为名人的“慈善秀场”。冰桶挑战的点名过程,已成为另一种代言商业行销活动,成为展现人脉网络的工具,一种另类的炫富行为。有媒体在近日刊文呼吁,民众捐款即可,别再拿利他名义遮掩自我炫耀的举动。毕竟,公益活动的重点是“渐冻人”,而不是“冰桶秀”,当公益成为行销,受益者可能不是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慈善可以是由名人推动,但其最终目的应当是让更多普通人参与进来帮助更多普通人。不要让慈善活动成为名人的专属,才能让慈爱之心星火燎原。

“冰桶挑战”切莫浪费了社会善意
“冰桶挑战”最近风靡全球,活动的主旨在于唤起人们对“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渐冻人症)的关注,并为对抗这一疾病捐款。目前,中国约有20万名渐冻人症患者,由于该病无法根治,且是罕见病,没有纳入大病医保,治疗费用高昂,很多患者的家庭也像患者自身的力量一样,逐渐消耗殆尽。医药企业也由于渐冻人症的市场有限,不愿意加大科研力度,药物少而且贵,患者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社会对渐冻人症的关注也不足,不少患者只能自发建立网站、论坛,交流信息,相互鼓励。这一次“冰桶挑战”,应当促使全社会在冰水浇头后冷静下来,仔细考虑如何帮助渐冻人症患者改善现状。
从制度层面,应推动立法,加强社会保障,将渐冻人症逐步纳入医保,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在药物提供上,可以对医药企业进行补助,鼓励企业研发药物,并降低价格。社会上,也可以发起志愿者活动,帮助、关心、陪护这些病人。“冰桶挑战”不是救助的全部,其他方面的努力与“冰桶挑战”相比,更辛苦、更复杂,也更无趣,但却更有用、更彻底,也更温暖。
“冰桶挑战”在全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作为公益活动,其参与形式简单,颇具眼球效应,名人的踊跃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就唤起了公众对渐冻人症的关注,也筹集了可观的资金用于渐冻人症的治疗。但这个活动我们仍然可以做得更好。目前来看,人们津津乐道于“数星星”——关注哪些名人参与了这项活动,曝光率更高的是名人们狼狈不堪的窘态,围观者的心态越发娱乐化。相反,一些重要的救助信息,如究竟向谁捐款、如何捐款、捐款渠道等却指示得并不明确。在一些地方,公众自发组织的“冰桶挑战”沦为了全民狂欢,只求炎炎夏日一淋到底的清凉,究竟有无捐款,获捐机构是否可靠,善款运用有无监督等等,也无人问津,既浪费水也浪费了社会的善意。一些偏离慈善本意的行为,本身就是给慈善浇了一盆冷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桶挑战”的热度也会消减。渐冻人症的患者需要的是长期的帮助,需要的是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冰桶挑战”不是救助的最后一站,关怀不能止步于此,在放下水桶、关闭摄像机之后,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

“冰桶挑战”新兴媒体正成为慈善的催化剂
  一场名为“冰桶挑战”慈善活动正在击鼓传递。活动要素有二:第一,自己把一桶冰水从头浇下,点名他人进行同样的挑战,对方如果不接受,就要给“渐冻人症”公益协会捐款;第二,浇水和提出挑战的视频都传到网上,加大传播范围。
  在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名人之后,雷军、罗永浩等企业界人士也纷纷体验了一把“透心凉”。不过,一桶桶冰水浇下来,也溅起了质疑的水花。有人说,点名让人接受挑战或是捐款,算不算强捐呢?就像近日东莞大朗镇变相摊派教育捐款,划定捐款标准,公务员最少得捐2000元的事件就伤害了慈善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冰桶挑战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在慈善领域的创新应用。活动通过规则设计,把原本比较死板的慈善活动变成了一场传播罕见病知识的游戏。在听惯了慈善的大道理、见惯了总打悲情牌的募捐之外,有这样轻松有趣的方式也挺好,但要注意别搞成强捐。
  没人规定搞慈善就一定要与珠泪涟涟相联系。慈善可以诉诸悲悯,让人因“受苦者皆为我辈”而伸出援助之手;也可以诉诸欢乐,让人因“嘿,这活动挺好玩挺酷”而高兴、满足,进而施援。后者往往被我们忽略,但其实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能在短时间迅速积聚力量。尤其在充满娱乐精神的互联网上,这次混搭的效果着实不错。8月18日一天,瓷娃娃关爱中心就收到了3万多元捐款。
  另外,冰桶挑战有一些牺牲,但不像“为慈善终生不娶”那样严重,人们参加这种活动可进可退,不就浇盆冰水嘛,就算不愿做也能在客观上引起对“渐冻人症”疗救的注意。而且从结果看,被点名参与的名人都乐在其中,大多既完成了挑战又掏了腰包。
  还有一种担忧在于,一些商界人士把浇冰水和自己的公司、产品、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会不会在慈善活动中夹带私货?对此必须明确,慈善应以公序良俗为底线,无论包装成什么样,不能忘了汇聚爱心、互帮互助的内核。如果慈善的“行为艺术”过了头,想必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的。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慈善的催化剂、助推器。慈善不能总停留在办晚会、发倡议、派任务等老三样上,新人新办法,网络传播、名人效应、社交媒体等元素碰撞,往往能在新时期让慈善的市场更为广阔。

冰桶挑战:何妨误入善途
连日来,相互点名的“冰桶慈善”游戏,迅速遭遇本土特色的严厉批判。其理由大致是,这种低级“炒作”与“恶搞”,消费了慈善的本来意义,是一种虚伪的狂欢,而与慈善无关。这样的批评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这场“冰桶挑战”的大多数参与者和关注者,的确是抱着娱乐甚至恶搞的心态。相比于深沉肃穆的动员大会与眼含热泪的募捐仪式,这一慈善游戏传入我国后确实太娱乐、太儿戏、太动机不纯。然而,如果这种轻浮的、肤浅的、娱乐化的慈善,真能让捐款的数量翻上几十甚至上百倍,那严厉的动机论者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慈善究竟是该以受助者得到最大救助为目的,还是以行善者得到最大精神提升为目的?
普通人的行善动机通常是复杂的,有时是源于发自内心的怜悯,有时是迫于舆论压力,有时是希望得到他人关注与肯定,有时仅仅是凑个热闹。俗话早就说过,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许多批评者动辄将“娱乐至死”、“消费时代”挂在嘴边,却忽略了行善的人群中,从古至今就回避不了附庸风雅者、动机不纯者与乌合之众,但是,善的可贵就在于,它贴近人心,能让人在伪善、从善之间,慢慢结下善缘,渐渐生出向善之心。许多企业家、明星艺人在最初行善时,不过是出于改善形象的功利诉求,但行善之中,逐渐感受到善的乐趣、善的价值与善的意义,最终把行善当成习惯甚至目标。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有人称之为“误入善途”。
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他可以误入歧途,也同样可以误入善途。既然如此,为何不对慈悲的方式多一些慈悲呢?如果它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参与,让更多人有“误入善途”的机会,为什么非要如此地苛责于参与者的动机呢?自净以修身,慈善以助人,它们本应相得益彰,何必非要以过于严苛的态度去维护慈善队伍的纯洁性呢?更何况,在今天这个世界,欲洁净他人者本身难道真能保证自身的完全洁净?洁净来洁净去,最后难道要搞得大家都不堪其负都战战兢兢?
过分纠结于动机,并以此来区分善恶,最后不过是强迫大家都隐藏本心,反而造成普遍的伪善。我们不是没有经历过那种时代,在那种时代里,善的表演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最为沉重的负担。当下社会的民众,工作很累,压力很大,新鲜、有趣的活动才能更吸引他们,也更能让他们在自利与利他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有利于他们养成行善的习惯。所以,批评家们不妨轻松一点、宽容一点,你若不喜欢冰桶游戏,你就别参与好了。

“冰桶秀”秀出哪些社会的缺位
  近些天来,全民狂欢式的“冰桶秀”使“渐冻人”这一罕见病症走进公众视野——仅在中国,就有20万“渐冻人”;此外,尚有很多种罕见病症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因为这些罕见病症或者治疗价格高昂,或者迄今根本没有有效治疗方法,患病者往往生活艰辛,甚至只能承受绝望。
  幸好,由于“冰桶秀”,“渐冻人”这一罕见病症走进了公众视野;而由于公众募捐,部分“渐冻人”患者得到了一些救助,他们看到了些微生活的亮光。但是,狂欢式的“冰桶秀”过后,他们的生活又当何以为继?“冰桶秀”实际上是美国知名企业家扎克伯格的临时起意,那么,没有“冰桶秀”式的公益慈善为之募捐的其他罕见病症患者,他们是否还生活在绝望之中,还看不到一点希望?
  当“冰桶秀”逐渐沦为一场娱乐狂欢时,舆论多指责其过度娱乐化、商业化而失去公益的本真,更有论者指出某些公众人物借“冰桶秀”出名,光浇水而不出钱。这些批评有其合理性,但真正的问题是,对于罕见病症患者来说,狂欢式公益秀固然可以带来一时的生活希望,但这种希望太过脆弱,可以说是转瞬即逝。那么,国家和政府该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救助机制,真正支撑起“渐冻人”未来持续面对生活的勇气,并进而将尚处于公众视野之外的其他罕见病症患者纳入救助体系呢?
  否则,在渐趋娱乐化的“冰桶秀”过后,公众人物固然留下了他们头浇冰水时冷酷的背影,但“渐冻人”则不得不再次回归其自生自灭的绝望生活,而那些从未进入公众视野的罕见病症患者则依然被遗弃在社会之外,“冰桶秀”的意义也就仅限于一场行为艺术的视觉秀。
  所以,当“冰桶秀”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后,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它固然不应该只是一场娱乐、狂欢与视觉秀,但也不应该仅仅是一场公益募捐的慈善活动,首先应该是对于政府及社会的拷问,拷问政府针对罕见病症患者乃至更广泛的弱势群体,其救助机制是否到位,救助举措是否得力。拷问社会面对视野之外的罕见病症患者乃至边缘群体,是否有足够的关注及救护。其次,它应该倒逼政府拿出实际举措、建立机制,救助那些在社会边缘角落的罕见病症患者;倒逼社会及公众以自身行动关注罕见病症患者。如此,这场“冰桶秀”才有其意义与价值。
冰桶挑战,给慈善换一副面孔
  3天时间,一项从美国传来的“冰桶挑战”活动,已经从最早的名人参与延伸到各个行业的普通人群;与此同时,一种名为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简称ALS,俗称“渐冻人”)的罕见病,也第一次如此大范围地出现在大众面前。活动蔓延的速度超出想象,这让人们终于意识到,原来慈善未必要靠刻板的说教或刻意的煽情,以欢笑贯穿始终,有时更具感染力。
  “冰桶挑战”发起于美国,希望人们以冰水浇身的真实感受,了解“渐冻人”的不易,唤起大众对“渐冻人”以及其他罕见病群体的关注。按照规则,挑战者需将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拍成视频放到网上,并点名3个人来挑战,24小时不接受挑战者,则要捐出100美元给ALS慈善组织。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捐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数据统计,仅仅两天时间,国内捐款数额累积超过150万元,这是“瓷娃娃罕见病关爱基金”曾经要用1年多时间才能募集到的善款数额。
  “冰桶挑战”活动到底是慈善,还是作秀;是真正的公益,还是全民的娱乐?从目前达到的实际效果而论,至少是利大于弊的。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渐冻人”群体;了解到原来在我们周围还有这样一群深受罕见病折磨,却难以获得救助的朋友;已经募集到的一百多万捐款,也已经能够帮到200多个罕见病患者;在公众的热情参与下,国家卫计委做出表态,承诺在医师培训等方面继续努力,他们的新闻发言人甚至也参与到了个人捐款中。或许,这样的活动存在一些作秀的成分,也确实浪费了一些水资源,但其投入产生比,显然是至今为止最好的一种。
  “当整个社会都不想看见,罕见病患者似乎真的都不见了”,这是罕见病患者过去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几个药厂愿意付出大量的财力物力,研制罕见病的相关药物;本就捉襟见肘的医保额度,无法承担他们每年动辄二三百万的医药费用。他们是社会中的小众人群,他们被大众视而不见。既然“冰桶挑战”能让这些曾经挣扎在社会边缘的透明人走进公众的视野,我们又如何不能包容一些活动中的瑕疵。这些年,慈善之路一直走得磕磕绊绊,饱受质疑,但若只知指责却不能适当包容,无异于因噎废食,整个公益事业也将止步不前。
  当然,批判源于关注,关注说明在乎。参与活动应当以不伤害健康为前提;节约用水也应该被提倡;作秀之余,更不要忘了淋一身冰水的初衷。事实上,只要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是否选择泼自己一桶水并不那么重要。关注罕见病群体,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才能让他们在这场社交网络的大秀中,实实在在的获益。改变,从关注开始;但关注,还不是最后。

让慈善的“冰桶”频频举起
为“渐冻人”募款的冰桶挑战,是慈善史的一次创举。名人的参与、点将的联动、视频的围观,借助病毒式传播,把慈善活动演绎为一个线性的嘉年华。慈善,居然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慈善推广的一次改变,更是慈善方式的一次革命。
冰桶挑战让慈善找到了一种新的模式:不需要“渐冻人”展示他们的悲情,不需要当事人出来感恩,不需要人们擦拭他们的眼角,在惊叫和笑声中,钱就捐了出来——我不明白,这样“好康”的事,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不高兴呢?
当冰桶挑战引入中国迅速走红时,它也受到广泛地质疑。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五种观点:1.雷声大雨点小,冰桶挑战受关注的程度和它实际捐款数反差很大;2.不环保,浪费水,面对干旱地区情何以堪?3.形式主义,捐款就捐款,干嘛还要浇一桶冰水;4.娱乐至死,把慈善搞成一种游戏,和慈善的精神相去甚远;5.借机炒作,冰桶挑战,成为一些名人或想成为名人的炒作秀场。
关于第1点质疑,数据就可以回答;第2点质疑,技术就可以解决。重点是第3、第4、第5点的质疑,涉及对慈善本质的认识。
人们对慈善的许多误解,来自对慈善绝对性的想象。事实上没有一个慈善家或慈善组织,能够做到普遍地救济和无差别地捐助,能够对每一个穷人、全部的不幸,都施以援手且一救到底。无论是谁,一旦这样做,很快就会难以为继,甚至破产等待别人的救助。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大前提:世界上需要救助的对象,与目前慈善的力量,对比仍然悬殊,相对于世界上所有的苦难,慈善的力量仍然杯水车薪,所以弥足珍贵。
慈善不是普适的,慈善是有选择的。慈善的选择意味着不是所有需要救助的,都能够如愿得到慈善的帮助。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事实,能够得到慈善更多帮助的往往是更容易被慈善关注的人和事。为什么慈善需要眼泪?俗话说爱哭的孩子多吃奶,慈善作为稀缺性资源,它不得不面对注意力的分配,谁能够吸睛,谁就能够吸金,慈善也难逃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传播行为。
不懂得传播,就不懂得慈善。慈善在传播中寻找捐助人,也在传播中选择被救助人。长期做帮助类节目的编导都会有这样痛苦的经历:面对一个满怀希望媒体曝光以得到社会救助的人,你只能摇摇头,不是这个人不值得救助,而是这个人的故事不行,即便是这个故事可以,如果刚好报道过类似的故事,也不得不割舍。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传播规律和慈善规程的冲突,折磨着媒体的良心,也考验着慈善的智慧。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客观的事实,最好的人和最坏的人都是少数,而最有爱心的往往又不是有钱人。所以,慈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普通人,他们无法做到无所不在的慈和无时不在的善,打动他们做爱心的必须有一个特定的理由,一个让他们为之动容的故事,一个让他们欣然加入的活动,一个让他们挥之不去的元素……他们往往只有一闪而过的善念,而慈善的伟大就是把这样一些一闪而过的善念收集起来,汇聚起来,成为慈善的江河,慈善的大海。
由此,我们不要奇怪,为什么一个患白血病的漂亮女大学生比一个患白血病的四十岁男保安更容易得到救助;同样是保安,北京大学的保安就会比玻璃厂的保安更容易得到资助。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有的慈善组织为什么这么难得人心,如果你慈善的方式只会搞摊派,捐给你的钱去向无踪却无需告知,收到了捐款连一个谢谢都舍不得……连基本的故事都讲不好,怎么能期望人们给一个好评,亲?
所以,让慈善的冰桶频频举起吧,世界需要更多人为慈善捐钱,哪怕你是一时冲动,且动机未必那么高大上;世界需要更多像冰桶挑战这样的慈善创意,让人们不必消费悲情,就轻轻松松地把慈善搞定!

“明星吸毒”专题
明星吸毒 谁之过?
台湾青春偶像柯震东涉毒,引发两岸三地热议。为什么明星圈经常与“毒”挂钩?吸毒真的能激发艺术灵感吗?明星吸毒对社会有负面示范,是应该从严惩处,还是应期待“浪子回头金不换”?
  娱乐圈涉毒事例多
  早年间,走入我们视线的吸毒明星通常是西方人。比如27岁吞枪的“摇滚之神”科特•柯本,自杀前一直吸毒;上世纪70年代享誉西方的乡村布鲁斯歌后贾尼斯•乔普林,因注射过量海洛因突然死亡;拥有5座格莱美奖杯的英国女歌手艾米•怀恩豪斯,也因吸毒过量死亡。美国“四大天后”之一的惠特尼•休斯顿,吸毒之后失去天籁之音,英年早逝。
  1990年之后,大陆和港台明星也开始传出吸毒丑闻。前有歌手景岗山、谢东、苏永康、满文军,后有导演张元、宁财神及演员高虎、张默,歌手李代沫,再到前几天被抓的房祖名、柯震东,艺人涉毒的消息似乎越传越密。
  为什么娱乐圈常常染“毒”?一种被经常提及的原因是,吸毒可以激发创作灵感。西方上世纪60年代盛行的摇滚文化,反正统文化运动伴随毒品,一起成为反叛的标识。“这种亚文化某种程度上也在影响今天的亚洲。”导演张元曾这样对媒体说。
  但毒品真能激发灵感吗?乐评人王小峰说:“摇滚圈是最早涉及毒品的领域,1992年,北京就有一批摇滚乐手因为吸毒被公安局拘留。但是很遗憾,有的摇滚歌手吸了这么多年,音乐没什么进步。”
  曾以身试法的张元感慨,“这个东西会使人的心变得很冷,不够温暖。实际上它有点像醉酒,过了劲以后很难受……感觉好像是在另外一个空间里面,人的精神变散了。”歌手罗琦1997年因为吸毒被捕,她后来坦承,曾听信圈中人介绍吸毒能带来灵感,但是“那绝对是个误导,后来我才明白这完全是错的”。
  道完歉又是好汉一条?
  明星吸毒,还有个重要原因是钱太多了。北京电视人尤小刚炮轰明星吸毒都是“钱多烧的”,“为什么那么多年轻演员吸毒?就是成名得太容易了。钱来的太多了,烧的!他要是没饭吃还会吃毒品?”
  2011年,柯震东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出道,现在,他的身价已比当初暴涨100多倍。公开信息显示,柯震东先后为多达19家企业做过广告代言,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品牌高达2/3。
  房祖名更不用说,身为巨星成龙的儿子,本身就是富二代,还代言了德芙巧克力、可口可乐、爱华仕箱包等6家大企业。“他们生活都太顺了,许多东西得到太容易。”一家企业的公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中国明星吸毒的传闻越来越多,可能还有个潜在原因,就是演艺行业和“粉丝”对他们的纵容。在国外,艺人涉毒会受到业内严厉的处罚。曾因《宫》走红的韩国演员朱智勋,因染毒而被电影换角、电视台封杀。在日本,演艺公司会与吸毒艺人解约。2009年被曝吸毒的酒井法子,至今未能成功复出,反倒是国内活动方还邀请她来华,给了她捞金的机会。在美国,明星一旦曝出吸毒,不仅名誉扫地,还会被贴上堕落的标签,演艺生涯也基本走到尽头。
  而在台湾,明星吸毒之后只要开个媒体发布会,当众痛悔公开道歉,就可以继续捞钱。大陆也如此,只要稍待时日,就可晚会照唱、电视照上。比如李代沫吸毒,“粉丝”不是谴责而是心疼,心疼他能不能忍受监狱之苦,心疼为什么偏偏抓他。
  跟粉丝们的宽容和健忘相伴的,是一些明星对吸毒的无所谓态度。上个月,宁财神在某歌手新专辑发布会上,公然称“吸毒完全不后悔”,而且反问记者:“这个有什么后悔的?”继而大谈“人生总是要有各种各样的经历”,这与在监狱时的认真忏悔判若两人。
  法律之外应有道德惩罚
  比明星吸毒更可怕的,是偶像倒塌的社会效应。李代沫靠“中国好声音”一举成名,本来是普通人靠实力获取成功的励志教材,结果励志者竟然是吸毒者,叫本来以他为榜样的少年们作何感想?
  而柯震东在2012年还拍了禁毒宣传片,片中郑重承诺“我不吸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一年,他就在房祖名家里第一次吸食毒品大麻。房祖名的父亲成龙2009年成为中国禁毒宣传形象大使。偶像毫无诚信,禁毒大使禁不了儿子的毒,公众作何感想?
  前不久,演员高虎吸毒被抓之后,某门户网站曾发起一项“高虎吸毒被抓你怎么看”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5.6%的网友表示“不稀奇”,17.8%的网民认为“无所谓”,无论是因为“司空见惯”还是“漠不关心”,对于前赴后继跳进吸毒火坑的明星们,公众的态度显得麻木。这样的态度若是出现在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中,令人担忧。
对社会有示范效应的明星吸毒,是否应该格外严惩?从法律角度,应该人人平等,不管其是内地还是港台的。但与此同时,明星也理应承受道德惩罚,行业内要有“禁用吸毒艺人”的自律,公众可以“用脚投票”,媒体和公益机构也应拒绝吸毒艺人的作品。

明星吸毒警示了什么?
前日,台湾演员柯震东、香港演员房祖名因吸毒被媒体曝光。昨晚,央视《焦点访谈》报道称,房祖名吸毒已有8年,第一次吸毒是在荷兰;柯震东第一次吸毒是2012年在房祖名家里。(据8月20日凤凰网)
  近日,柯震东、房祖名吸毒被抓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登上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笔者从最初的不可思议到最后的痛心无比,再次接受这个痛心的事实。柯震东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一炮走红,以清新阳光的形象被众网友奉为“男神”,回想起其在台湾的禁毒公益宣传片觉得无比嘲讽。
  从今年的文章出轨,黄海波嫖娼到高虎涉嫌杀人被抓,再到如今的房祖名、柯震东吸毒被抓,层出不穷的事件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与道德底线,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明星们怎么了?这一切又警示了我们应该如何?
  道德学家说:“当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道德败坏”,我们在学习西方发展经济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在不断渗透,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青少年对美国大片、日本漫画的追崇,用民主自由的幌子向我们渗透色情暴力、迷信颓废的价值观。从近来的这一系列的事件警示我们青年一代价值观念的缺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补足精神之钙,才能强健体魄,不自我放逐,不自我堕落,稳稳的推动中国梦的前进。
  这一系列的明星事件,大众也不无有其炒作的嫌疑,但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其造成的影响可谓是广而深的,诚如柯震东所言,他做了最坏的示范,让年轻人产生了认知上的错误。因此,此次事件警示我们公众人物切不可自我放逐,一味追求自我的享乐,必须要有自己的担当和责任,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正能量,切不可树立起最坏的示范。
  一个缺少了信仰的民族注定是不会走的太远,一个缺少了正确的价值观支撑的体魄,注定是虚弱和空虚的。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摆在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事情,无论是政府、各类媒体还是我们个人,都应担起应有的责任,携手走向我们民族的复兴。

拼爹,然后坑爹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但人们分明看到,这也是一个坑爹的时代。
这两天的一个大新闻是,演员房祖名因涉毒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国内媒体的热闹自不消说,连国外的著名媒体也是大张旗鼓。对于上了点年纪的人来说,可能不知道房祖名是谁,但提起他的父亲——成龙,则几乎无人不晓了。
房祖名进入演艺界有没有拼爹的成分,这需要加以研究才能下结论,但显然,成龙这回着实是被爱子坑了一把,所以闻讯后“大怒”。其实,只要看看现今少年得志的年轻人,个中并无几个真正的天才,即可知拼爹绝不会只是个别现象。这道理很简单,就像父母是老农,则种地的心得多,种地的“人脉资源”也多,那么他们的孩子进入种地这个“圈”,自然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父母当官孩子知道滥用权力,父母当演员孩子更容易当演员,也就没什么难理解。所不同的只是,人们都愿挤进权力圈、娱乐圈、商业圈,没人立志要进种地圈。
但拼爹之后一定是坑爹吗?自然会有例外。不过,有做大官、大贾、大腕的父辈提携,大树底下好乘凉,总是有捷径可走,成功既来得容易,也就易于把成功看轻。自己犯了什么事,背后还站着一个比自己更成功的父亲,为人处世想不随心所欲都难。那些不惮于以身试毒的、以身试法的青年,大多有一个可拼的爹。然而,爹虽然不妨拿来一拼,却也不能总是抬出去拼,何况,遇到有些事,爹也不管用。别说“我爸是李刚”,比“李刚”官大得多、能量大得多的爹,不也做不到一手遮天?今人每每斥责古人毫无法治观念,但古人至少还留下一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名言,莫非因为有一个响当当的爹,竟有人自认为是“王子”吗?拼爹或许也会像吸毒那样上瘾,若成了习惯,就一定会发展到拼爹失灵的那一天,而这便揭开了坑爹的序幕。
世上有很多自认为事业成功的人士,却似乎不把教育子女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也许只有等到他们被子女坑、被子女啃才幡然醒悟,但悔悟已嫌太迟。层出不穷的坑爹,早已把那些爹的成功大厦和成功观念击得千疮百孔。世上也有很多父母自认为重视子女的教育,但家训只是写在纸上,言教大于身教,有的连言教也谈不上。
有爹可拼比无爹可拼果真更幸运吗?未必。拼爹的人不但可能坑自己,也难以避免走到坑爹的那一步。倘若爹在乡下务农,自己向上时既无爹可拼,则自己堕落时亦无爹可坑,在客观上,这倒不失为一种孝道。

余秋兰


查看更多高考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考作文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