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满分作文】

  七、旁征博引,为我所用

  旁征博引,就是在议论文中广泛大量地援入引用内容,以充实论证,增加力量,获得创新效果。这种方法,如果从新鲜的角度来看,引用的形式要千变万化,引用的内容要多种多样。这样,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在引用上创新,必须在“博”字上下功夫,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引用的次数要多。这是从量上和频率上来说的,主要是指在议论中要多次引用,可以间接引用,也可以直接引用,可以是完整引用,也可以是部分引用。引用的次数一多,阐述的道理就会充分,内容就会充实,说服力就会增强。由于是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己观点,而且是不止一次地证明,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习作《种花和种刺》,在论述“种刺”一节里,习作者主要采用了引证法,语段不到二百字,而引用就达有四处之多,占了近四分之一文字。先后引用了民谚、格言、成语和经典等。这样,不仅充实了论证内容,而且增加了论证色彩,使议论生动活泼、新鲜悦人,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2、引用的种类要多。这主要是说引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单一专一,如不可能都引用谚语,即使再充分,也不能写出新意来,甚至会产生累赘、单调之感。种类要多,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之中,引用的形式多彩多姿,千变万化。这样的引用互相印证,彼此配合,可以给人生气勃勃、清新自然之感。就引用形式来看,可以有很多为我所用,包括经典著作中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定律,尽人皆知的常识,内涵精辟的格言、警句、谚语、成语等等。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有志不在年高。”这张蓝图的起笔是“有志”。俗话说:“不怕路远,只怕志短。”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不论是在过去旧社会或在今天新社会里,凡是那种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做一天各尚撞一天钟”的人,总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一个人民大学生“志在四方”,只有胸怀革命,才能精神振奋,胸襟开阔,意志坚强,从而增长智慧,使学业不断进步。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这段文字围绕“有志”展开议论,阐明了作为未来大学生“立志”的重要,语段只有二百来字,但引用竟达五处之多,而且,这些引用涉及多种形式,既有俗语,如第一二两处,又有领袖论断,如第三处;既有成语,如第四处,又有名人名言,如第五处。这五处引用,就达四种形式,而且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首尾和中间均有;而且有长有短,有完整引用有节录引用,变化灵活,充满生气,激发人们健康向上的激情,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新颖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引用要真实,不能造假,不能张冠李戴,要保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引用不实,不仅达不到引用的目的,而且会造成论证的失败。

  八、富有哲理,意味深长

  富有哲理,意味深长,就是议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充满智慧,给人以启迪、教益和警醒。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内容上提出来的,而落脚点是在句子上。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句子,必须言简意赅,以精短的语句传达丰富的内容,语句越精粹凝炼、富有哲理、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就越显示出新鲜的特点,就越给人以新颖之感。可见,这种求新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初写议论文者是难以做到的,而如果有意味地去努力实践,可以锻炼写作者议论创新的睿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在运用形式上,有如下两种:

  1、多用警言佳句。

  就是在议论的时候,所用的句子要涵义深刻而动人,但又不是警句的堆垒,而是上下联系很紧,表达意思明畅,说理透彻。这些句子,可长可短,以短句为主;可明可蓄,以蓄为主;可整可散,以散为主。它们互相配合,彼此作用,共同为创新服务。例如,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也就是说,这篇议论文,语言精炼有力,警句很多,不少已相沿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辨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每句话都富有深刻的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第一句运用了排比和对比手法,指出不同的人对知识和学问的不同态度,让人对号入座,给人们以警醒;第二句运用对比手法,摆出两种知识,重在书外知识,强调实践的重要;第三句顺着第二句往下说,告诫人们学知识要经过实践,明确途径;第四句又用对比。指明应怎样对待书本知识的正确态度,辩证客观,一分为二;第五句仍用对比,阐明了求知目的,否定错误做法,指出了正确的方面。可见,这段文字虽然理论性很强,可人们并不感到枯燥,其主要原因就是富有哲理,意味无穷,产生新颖有趣之感。

  2、文句整齐有力。

  就是在议论时,所用的语句以整句为主,以短句为主,多用对比、对偶、排比等手法。这种情况,不仅在句意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而且还给人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的美感,于是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批评主观主义态度的语段中,所用句子短促有力,整齐工仗,很有韵味。第一句是观点,然后是:两个“或”字句,构成并列,双双相对,基本工整;一“无”一“有”,构成对比对偶;两个“而不”,对仗十分严格;三个“拿了”,形成排比,揭示危害;四个“大敌”,又用排比,提出实质。可见,这段文字,以整为主,以散配合,整散相间,错落有致,可谓语言优美,新颖活泼,趣味横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句子不宜过长,但也不是都用短句,这是载意创新的关键。写作时,能短则短,少用长句,或者化长为短,实在非用长句不可时再嵌用一些,以形成语言错落之势。

  九、诙谐幽默,趣味横生

  诙谐幽默,趣味横生,就是议论有风趣,引入发笑,意味深长,使读者感到有意味,有吸引力,从而给人以新鲜之感,获得较好的议论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体现在语言上。但它又是为内容服务的,能产生更好的议论意义。运用中,可以灵活掌握,随时操作,讲究的是独立行动,是个别的参与,是一种语言运用技巧,甚至一个词语也能起到这种作用。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多变,具体运用形式又有两种情况:

  1、喜怒哀乐成文章。这是从整体上和感情角度来说的。它主要是指一些文艺性的议论文,即杂文。这种文章,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特点,而且这种语言风格并不是局部的运用,更不是个别的行动,而是通篇见用,形成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幽默,尖锐泼辣,以适应喜怒哀乐的需要。运用时,或寓庄于谐,举重若轻;或旁敲侧击,切中要害;或说理明彻,而富于感情色彩。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把历史名人当道具、工具,并非自今日始,所谓“拉大旗做虎皮”源远流长。远的不说,说近的,前十几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孔子、孟子被绑来“陪斗”;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孔子、孟子又被人拉“下海”。五四时代喊出“打倒孔家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的“孔家店”真的开张了,而且触目皆是。更有胆大妄为者,一些当代名人尸骨未寒也弄得陵寝不安,窃取名人之名办厂、开店,毫不理睬名人之后的抗议;等而下之者,搜罗名人隐私,编造名人情节,出书出报、牟取暴利。

  这段文字,选自晚钟先生的杂文《孔子“下海”》,文章主要讽刺了一些经商之人利用古代名人做过分广告的现象,语言辛辣有力,趣味横生,节选文字更体现了这一特点。语段先用对比手法,以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孔孟的不同态度,也即孔孟的不同遭遇,来嘲讽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过分做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运用概括性笔法,罗列了类似上例的种种做法,将论证内容和范围扩展开来。这段文字以“怒”以“哀”为主,讽刺幽默,抨击有力,内容的严肃性和语言的文艺性有机结合,新颖别致,妙不可言。

  2、创造新词成文句。这是从句子和词语角度来说,属于微观上的创新。它的特点,是讲究个体优势,进而影响整体,相对于全篇来说,这些创造的新词,犹如大草原中点缀的花儿,对全文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以新夺人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关于“道”的论述。首先解说了三种“道”,即“怒道”、“直道”和“枉道”,重点是后者,这三个词语就具有独创性,用于一段,构成比较,既严整又新颖,令人过目不忘。然后重点论述不打落水狗的原因,又创用了“唉人”、“齐观”和“纵恶”等三个新词,概括力表现力都很强,增加了语言色彩,给从以新鲜的印象和清新的感觉。

  运用这个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创造新词要恰当,要符合造词规律,要有助于表现力,不能搞文字游戏,不能庸俗化,更不能深奥而令人难以揣摩,其创新的标准是,既让人明确意思,又给人以新颖之感。

  十、铺垫蓄势,以退为进

  铺垫蓄势,以退为进,就是在议论之中,先用若干文字作适当的铺垫,以形成蓄势和退势,然后奋力前进,或猛击对方,置之于死地;或进入深层佳境,从而获得较好的论证效果,使人获得新鲜之感。可见,这种方法,形如拳击,先收拳于胸,运足气力,然后再猛攻对方使倒地,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退是基础,是手段,进是深入,是目的,重点在进。这种方法多用于驳论文,立论文也有市场,是论证力度最大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新颖独特的形式。

  这种方法的运用篇幅,不外乎两种情况:

  1、局部性的运用。就是在议论的部分文字中运用这种方法,多则一个段落,少则一两句话,这种情况,文字不多,运用灵活,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请看《“友邦惊诧论”》中的两句话: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这两个复句,就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论证方法,都是转折关系,以“但”为界,前面是铺垫蓄势,是“退”,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后面是“进”,进击对方,重点在进,它揭示了学生请愿的原因,揭露了大人老爷们葬送土地、卖国求荣的罪行,抨击了“友邦”所谓“秩序”和“文明”的反动本质。可见,这种方法,论证有力量,有层次,有梯度,灵活简洁,方便自如,创新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整体性的运用。即整篇文章是由“退”和“进”两部分组成的,退进各占一次频率。这种情况,退和进的文字都会明显增多,尤其是“进”的文字,往往是议论的重点和主体所在。“退”的基础要牢固一些,扎实一些,“进”的内容也要充实一些,详尽一些。至于退进的形式,除了仍以“但是”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为界而外,退和进的内容一般不用于同一个段落,因而退进的标志各阶段更为明显。吴桐先生的《“旁观者”未必清》,就是以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全文共11个自然节,其中前2节为“退”,后9节是“进”,退进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前三节。第一节是“退”,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观念进行解说分析,承认其有道理,表示肯定,构成蓄势和垫笔。第二节是“进”,对传统说法进行否定,通过“然而”转折,着重列举一些旁观者的言语和特征,然后用一个极简的独立段落提出观点,即旁观者“一点也不清”。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这个观点来阐述的,都是表示“进”的文字,从而逐步深入地论述了“旁观者”未必清的道理,不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而且赋予传统观点以反向的新鲜的意义,令人耳目一新。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点蓄势即“退”的文字不宜过长,以免冲淡主体内容,造成反客为主之弊;二是要明确“退”的目的,它是为“进”服务的,是“进”的基础和垫托,一切从“进”出发,为“进”考虑。

  以上就是《作文写作指导:高考议论文创新写作之三》的全部内容。


查看更多满分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满分作文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