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开学第一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4.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
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4.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
15.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16.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人生态度。(2分)


查看更多开学第一课相关内容,请点击开学第一课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