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励志故事】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经常找一些励志的名人传记来看,那么励志的名人传记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的名人传记:黑人歌唱家的尊严

  美国黑人女低音歌唱家玛丽安·安德森成名之前,曾因种族歧视而遭受过许多磨难。

  成名以后,她决心将歌声作为抵抗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武器。

  一次,玛丽安到一个小镇上演出,准备登台时,过来一个白人女孩对她说:“我男朋友特别喜欢您,很可惜他今天要加班,不能来现场听您的歌。”

  玛丽安问女孩:“你能告诉我他在哪里上班吗?”

  “他在一家小旅馆。”

  “在哪家小旅馆?”

  女孩在说了那家旅馆的名字后,不好意思地说:“他也是白人,以前说过许多攻击您的坏话。”

  玛丽安说:“我知道了。”

  演出结束后,玛丽安顾不得卸妆,就请女孩坐上她的车,让司机将车开到那家小旅馆的门口。下车后,玛丽安就站在汽车旁,对着小旅馆放声唱了起来。一连唱了5首最拿手的曲目,然后对女孩说:“你去问问你的男友,这几首歌他满意不满意,如果不满意,我就再接着唱。”

  女孩进了旅馆,和她的男朋友出来了。

  远远看见玛丽安时,女孩的男朋友愣住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歌唱家会专门为他一个人来“开演唱会”。

  他激动地跑到玛丽安面前,哽咽着问:“我以前说过许多攻击您的话,您还能专门来为我一个人唱歌,您就不怕丢了您的尊严吗?”

  玛丽安微笑道:“我始终认为,歌声能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我这样做,正是在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一个人,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他就会在给予别人尊严的同时,也获得属于自己的尊严。”

  玛丽安拥有的伟大尊严,来自于她的不懈努力,也来自于她给予了别人以尊严。

  她用行动超越了种族偏见,诠释了尊严的内涵。

  励志的名人传记:笨拙也是上帝的恩赐

  1933年10月2日,他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他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酷爱,捕鱼、抓虾、捉蝴蝶……乐此不疲。6岁那年,当得知飞蛾是由毛毛虫变成的之后,他无比好奇,就从野地里抓来几只毛毛虫,将之放进瓶子里,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可是观察了很长时间,他也没发现毛毛虫有什么变化,就责怪父亲骗他,弄得父亲哭笑不得。

  1948年,他进入伊顿公学求学。在第一次班会上,他郑重地告诉大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伟大的学家。尽管对生物课抱以很大热情,但是他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问题总是云里雾里,以至于课余时间总要追着生物老师解答各类疑问。他经常要问多次才能弄明白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以致生物老师对他无比头疼。即便如此,他的生物课成绩还是非常差。在一次250人参与的全年级测试中,他的生物课成绩排最后一名,其他也非常靠后,他因此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

  在这次成绩报告单中,他的生物课老师对他如此评价:“你是我教过的最笨的学生,我相信你真想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但以你现有的成绩来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你以及想教导你的人而言,根本是在做无用功。依我看,你换个理想或许更为实际。”

  看着这份差生评价报告,联想到曾经的付出,他潸然泪下,感到无比难过和委屈。当他的父亲看到这份成绩报告单时大发雷霆。正在为他的母亲看病的家庭医生舒伯特先生将他偷偷叫到一个角落里劝他:“孩子,不要气馁,据我所知,这世上不缺聪明的孩子,但他们却没有,那是因为他们辜负了上帝的恩赐,忽视了努力的重要。其实,那是上帝在提醒你,你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成功。”他破涕为笑,将那张成绩报告单装裱在精致的相框中,以此来告诫和鼓励自己。

  快时,鉴于他身体健壮,他的父亲曾希望他去参军。为了进入大学深造,他私下里向舒伯特医生求助,舒伯特将他的小感冒故意诊断为支气管炎,从而中断了他的参军之路。

  在申请牛津大学时,由于成绩不佳,他只能就读古典文学专业。但他还是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动物学知识,旁听动物学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后来,他经过多次申请,成功转向动物学研究,正式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

  他将那份成绩报告单放在实验室的案头,以此告诫自己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会成功。为了学习动物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闲娱乐,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一天晚上,他在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实在太累,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一只猫闯进来将酒精灯打翻在地,桌面燃烧了起来。好在他的妻子为他送夜宵时,恰巧看到,才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时,他就会看看这成绩报告单,提醒自己要坚持不懈,不然真的就被那位老师说中了。

  1958年,他用从蝌蚪细胞提取的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此后,他在这次实验中用于细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术被动物学界广泛使用,他因此被称为“克隆领域的教父”,并荣获2012年诺贝尔生物学奖。他就是现年79岁的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

  一个人如果真正喜欢自己的选择,即便笨也完全没必要抱怨命运不公。因为换一种角度来看,笨拙也是上帝的恩赐,那是上帝在告诫你,为了实现梦想,除了全力以赴,你别无选择!

  励志的名人传记:被挫败的人才能这么成功

  几年前,《艺术人生》录制年终回顾节目《温暖》,请到了导演冯小刚。那一年他的《手机》上映,所以节目组送给他的礼物是一个拷贝盒,里面装了很多票根。编导们都去看了《手机》的午夜场,她们带回了自己的票根,还在地上捡了不少。冯小刚看到票根时的神情,就是——“我很欣慰”。

  此后的环节,就是打破节目现场的规矩,允许每个观众,同时公布一个临时号码,让大家发送祝福短信给导演本人。现场的气氛顿时热了起来。我趁乱也发了个短信——“祝愿您一直希望拍摄的《温故1942》能够成功拍摄,顺利上映”。看到这条短信,冯小刚郑重起来,说这也是他的愿望,说完他还鞠了一躬。

  《温故1942》是作家刘震云的力作,讲的是旧中国的一段天灾人祸,中原父老如何化作冤鬼饿殍。我曾有机缘读到刘震云自己改编的文学本,无限拜服,人家着实写出了“纲常万古恶作剧,霹雳青天笑煞人”!同时我也想到,这本子很难拍,让每个环节的主事者都相信这片子有意义,不容易。

  了解一个导演,要看他拍成的片子,也要看哪些片子是他未遂的心事——谢晋想拍《赤壁大战》,王家卫想拍《北京之夏》,张艺谋想拍《千万别把我当人》,姜文想拍《红粉》、《1937年的爱情》和《小女人》,而冯小刚,一直想拍《温故1942》。

  贺岁片之外的冯小刚,也还是可说的。

  前一段谢晋去世,一个谈话节目要做这个选题,谈到谁算是他老人家的接班人。我倒觉得冯小刚算一个。谢导拍了《高山下的花环》,冯导拍了《集结号》。无独有偶,前仆后继。中国老百姓那点悲慨纠结,也算始终有人努力呈现。在我心目中,这样的人就算是国民导演了——他的思维未必超前,他的作品未必启蒙,他和他的观众一样是为国民性所困所误,但是,有案子说案子,有段子讲段子,他始终不愿意转过脸去背对自己的同胞。

  《集结号》不是段子是案子,是一个原告与被告相拥而泣的案子。为什么哭泣?为世间有那么宏伟盛大的事物,还有那么多渺小卑微的生命。盛大的事物恰恰成了生命的磨盘。连长谷子地来到无名烈士墓地,问道:都是爹妈生的孩子,生他们的时候都是有名有姓,怎么最后都成了无名的呢?(大意)

  《集结号》的宣传一直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将被划时代地清晰再现,其实,影片中更加清晰地再现的,是比战争更残酷的东西。拍了那么多喜剧的冯小刚,这一次是在认认真真拍悲剧。《集结号》里没有人性之恶,人性淳厚中尽显开国气象,但是,善一样会冲突,岁岁年年,两败俱伤。

  还有《夜宴》。《夜宴》是个有诚意有情怀的片子,却没得到足够认同,正如更早以前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我是喜欢《夜宴》的,盛和煜和邱刚健两位编剧的台词风格未能统一,偶有高一脚低一脚的反差,个别演员也令人走神,但总体上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悲剧。

  难忘的是国君的自戕。到此已经与莎士比亚无关了,阴谋与悬疑已经微不足道,冯小刚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弑君篡位的大恶人,他以为自己一生只有一丝善念,就是爱一个女人并尽量不防范她。这丝善念成了他的破绽,他的阿喀琉斯之踵。造化弄人的邪气,远胜于人心蕴藏的那点黑暗。恶人不可以崩溃吗?恶人不可以寻短见吗?冯小刚觉得可以,不是因为他天真,而是因为他知道,再有城府的人,也有急求解脱的时刻。说玄乎点,我觉得《夜宴》里国君的结局,有点黑泽明的派头。剧作家布莱希特说过:“有能力这样改,就有权力这样改。”

  《夜宴》是对《哈姆雷特》不错的改编,反例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有人问我《黄金甲》与《雷雨》的区别,我说,其实也不是很大,反正就是《雷雨》反封建,《黄金甲》反对反封建,《黄金甲》在对专制的模拟中获得了巨大快感。

  冯小刚毕竟是想拍《温故1942》的人,你让他去拍《黄金甲》,他会不自在。

  由此想到最初的冯小刚,想到他最早与郑小龙联合编剧的《遭遇激情》,导演夏钢,主演吕丽萍、袁苑。那是一部很单纯很煽情的电影,有点《蒲田进行曲》的味道,失恋男子试图拯救绝症女子的故事,我在杂志上读到,感动得做了不少摘抄。

  《大撒把》也是个好剧本,导演还是夏钢,冯小刚仍是编剧,这片子海外的名字很奇怪,叫做《北京痴男怨女》。孤单的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厮守,最后离散到来,两人都不挣扎,厚道地目送对方,自己却没力气走开。葛优与徐帆的这次合作,其实比《不见不散》那次动人得多,大年夜爆竹喧天,他们落寞仰望,让人无限共鸣——也许,因为这是在祖国的星空下。《不见不散》飘到了大洋彼岸,只能不贫不开牙了。我爱把《大撒把》想成前生,《没完没了》当作今世,这样看,后者就有趣味得多——不成功的贫嘴是因为旧情犹存,成功的贫嘴是两人都努力想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天生胆小》是个拿警察煽情、拿男足开涮的本子,野心不大。之后《永失我爱》是冯小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我能记得的只是美工造诣极高的那座小木屋,以及男主角临终的一滴泪。其实《永失我爱》本身就是王朔刻意煽情的不成功之作,交到周晓文手里,拿张丰毅、石兰演绎过一次,冯小刚又拿来考验郭涛、徐帆的表演功力,都不算成功。没有诚意的煽情,恰如没有助跑的跨栏,简直是对自己的不爱护。直到赵宝刚拍摄《过把瘾》,8集的篇幅加上编剧李晓明的功力,助跑终于成功,爱情就此绝唱。

  之所以详述这几部旧片子,是想勾勒一个更完整的冯小刚,一个还不曾学会贺岁的冯小刚。“说与少年浑不信,老夫曾是少年人”。是的,冯小刚曾经很年轻,年轻的标志就是他会感动自己,他现在不那么年轻了,他宁可不感动自己,也要感动别人。

  我们都会理解,在经历《一地鸡毛》、《情殇》、《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爸爸》(盗版碟称为《冤家父子》)这一切之后,冯小刚就想赢得民意,民意是惟一能让他继续当导演的因素,而其显示屏就是票房。

  时代的焰火与灰烬一并散去,逐年递增的票房,是冯小刚艺术生涯的真正刻度,他开始贺岁。王朔的一部成功小说《顽主》之后,一部并不成功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出炉,这两部小说造就了《甲方乙方》。中国老百姓开始有另外一顿年夜饭,比春晚投资小、赢利高,比春晚少内幕、多创意,而且,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冯氏贺岁喜剧,用一句话来定义,就是一个被挫败的人,为他那些被挫败的同胞所拍摄的常胜喜剧。冯小刚对大多数国人的意义,正如郭敬明、韩寒对于“80后”。韩寒善于逞强,郭敬明善于示弱,而冯小刚懂得何时逞强,何时示弱。

  都说冯氏喜剧以调侃见长,其实没有观众会被单纯的调侃满足,要不手机段子早能取代他了。西谚说:“你可以嘲笑一切,但没法让宇宙成为一幅漫画。”冯小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调侃之外,从没忘了造梦。造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抚慰当时,更可以给后世留下见证。就像我一直觉得各个时代的照相馆布景最堪研究——一个人站在春夏秋冬四季屏风前,站在毛泽东语录的标语前,站在一米多高的埃菲尔铁塔或者两米高的白金汉宫前,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冯小刚的造梦比他的大多数同行更为精确,他知道银幕前的观众多么希望被危机考验之后又被转机拯救,希望自己比现在更巧言善辩,更能取悦陌生异性,更能让对方注意到矜持而充满期盼的内心。冯小刚的发达之路,是从好梦公司开始,年年岁岁来叩动我们的内心。也可以说,《甲方乙方》是冯氏喜剧的终极承诺,每年的贺岁片不过是该公司的一次次兑现。

  叔本华说过:“忍耐意味着进取,而幸福不过是消沉。”中国人更是讲究百忍成钢,冯小刚是很能忍的,在所有困苦面前;有时他又忍不住,在某些诱惑面前——安排一个情节、几句台词,毫无诚意,但能让眼皮子浅的观众潸然泪下,让他们觉得冯导演在搞笑之外还能这么煽情。《甲方乙方》在各路狂想后,忽然就扯出一个绝症妇女的故事,于是看似没心没肺的葛优、刘蓓借出了用于结婚的新房;《没完没了》则是葛优带着吴倩莲去看植物人姐姐……都是影片的结尾,忽然来一段未经铺陈的揭示,就像从隔壁传来的钢琴声。这种不知疲倦的尝试,一直持续到《非诚勿扰》,持续到那个小白的故事。

  我是多么希望回避掉这部最新的电影啊,我知道这部仓促上马的作品,是冯小刚多么患得患失的尝试,我只能说他太迷恋某一个点子了,而一个点子并不能支撑整个创作。

  周星驰的《功夫》结尾,大恶人火云邪神被主人公击败,人家问他的是:“想不想学功夫啊?我教你。”邪神只能掩面啜泣,他想学。每次看到那段,我是感动的,我想到周星驰是个多么资深的李小龙迷,而少年周星驰读着什么样的小本漫画,看着什么样的粤语功夫片长大。而我们,和冯导演一样,可能来不及彻底相信什么,就已经长大,来不及重新相信什么,就已经变老。想想也没关系,我们陆续被挫败,而他和他的喜剧,总有些安慰带给我们这些被挫败的人。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励志的名人传记_关于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的全部内容。


查看更多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励志故事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