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复习资料】

【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专题作家复习资料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三次“伟大飞跃”精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7年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认真回顾与总结这三次“伟大飞跃”,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站起来”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时代主题,是“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奋斗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中国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代表最先进的阶级,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带领中国人民勇于斗争的先锋队。

  带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引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在赢得政治独立之后又赢得经济独立,而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形成了立足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全党认同并写入党章,成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理论准备。

  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富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目标,是“强起来”的经济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高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富起来”成为现实。这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历史方位,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政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增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等,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我们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坚定不移推进社会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人民军队革命性重塑;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可以说,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走向辉煌,伟大祖国健步走向强盛,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四、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启示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中经历的这三次伟大飞跃,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共同的历史启示。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就不可能实现。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指引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新鲜经验,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和人民开拓奋进才会始终有光辉旗帜的引领,真理光芒才能转化成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领会和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始终坚持及时解决时代重大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法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把握、及时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路标。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越是要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正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始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破浪前进,行稳致远,胜利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

【篇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专题作家复习资料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年来,先后领导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主导并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大的转变,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转变现代化进程

  中国在由近代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分别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了各自的政治作用。其中,作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先进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的90年间,领导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先后主导并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大的转变,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革命方式: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命运

  中国在20世纪初爆发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主要是1840年以来国内外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领导辛亥革命并首倡民主共和的民族资产阶级原本是中国当时比较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其领袖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是引领近代中国发展的进步思想。然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生存和发展的先天不足,既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倾轧又受国内封建顽固势力的扼杀,其欲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所赖以依靠的阶级力量相当薄弱。相反,“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1]p634。

  在强大而顽固的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面前,孙中山和他领导的政党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像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所表现的那么强大、自信以及拥有足够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因而在中国要实现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理想”,中国社会的历史不可能按照孙中山的设想而展开。“选择西化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学习西方是错误的……只是当时中国不具备接受西方模式的条件。”[2]p10这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得以彻底完成的重要社会根源。“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放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3]

  正在中国革命处于方向性选择的紧要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客观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国情,明确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即因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便可得到独立和比较的自由。”[4]p76因此,大会《宣言》初步阐明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第一次将党在民主革命中要实现的目标同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实现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不仅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指出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5]p80。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深化,它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为中国革命的正确进行指明了方向。

  经过十多年革命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经历了党在指导革命问题上因“左”的和右的错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教训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愈发坚定地擎起了领导中国特色民主革命的旗帜。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献中集中阐明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6]p666“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7]p672因此,这个“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8]p666。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直接产物,首先表现在理论形态上的是毛泽东思想。其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超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般规律,创造性地实现了革命方式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最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个过程不仅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且成功地制定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即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种注重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做法,正是基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实际的客观了解和实事求是的把握,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直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方向的社会主义基础,避免了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因此,中国共产党设计的现代化方案一开始就烙上了社会主义的印记,但又避免堕入民粹主义的泥潭,这是中共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作的开创性贡献。

  二、建设道路: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与建设路径相融合的中国特色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始于现代工业的奠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解首先着眼于努力使国家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大规模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这是因为近代以来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中国遭遇了率先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加上内部顽固封建势力的阻遏,中国近现代工业基础长期薄弱,不仅始终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近现代产业谱系,更谈不上领先于世界并具有主导地位的行业领域。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历经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到1949年人民共和国创建之时已是千疮百孔、百业待兴。用毛泽东的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9]p329

  如何实现工业化?新中国在遭遇西方世界普遍敌视和遏制的情况下,唯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当然只有同样信奉社会主义的苏联。所以,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几乎就是在围绕苏联援助的150多个项目的建设中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客观地说,这些包括了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石油炼油、重型机器、汽车、拖拉机、电力、化工和若干国防军事工业项目在内的一揽子援建项目的建成,构成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落后及工业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如果说苏联援建的项目是“硬件”,那么随着苏联援助项目同时引进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管理体制等就是“系统软件”。对于素无现代化建设经验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就是中国的现实榜样和未来理想。所以,在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等方面均采取“一边倒”的背景下,中国全面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然几乎“全盘苏化”地接受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为:在所有制上采取纯而又纯的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建立起严格的科层制组织,另一方面制定严密的国民经济计划编制体系和生产、流通计划体系,最后构建起高度集中统一的生产管理体制;在分配体制上,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在物质生产水平总体较低的条件下,大众的平均主义和小众的特权主义并行成为社会分配的基本方式,等等。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运用,是在努力改变社会生产力落后的主观前提下,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藉先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步。只是设想过于单纯,步骤过于急迫,方法过于简单,效果适得其反。

  对于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中共在实践基础上对其较早就有一定的认识,并试图在政策和实践中加以矫正。因为对于一个后发国家而言,“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借鉴的同时却不去破坏宜于实现现代化的国内条件,或者大体上能创造出这种条件”[10]p10。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从理性认知到实际纠正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中央政府在编制国家“一五”计划时,在总体借鉴苏联编制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计划经验的同时,又不完全照搬照抄其具体做法,而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边制定、边执行,不断进行修订、调整、补充,终于形成了我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蓝图。但那时对苏联模式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所谓的矫正也是不自觉的。二是在经历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挫折之后,毛泽东带领全党集体反思建设中的教训,其中就包含对苏联模式的再认识。但由于“左”的思想很快在全党占据主导地位,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反思被紧随而来的更“左”的思想和政策所淹没。三是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在继承毛泽东探索中国建设道路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吸取20年“左”的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转变,至少在四个方面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表征:第一,突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互不相容的意识形态禁锢,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第二,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模式,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第三,既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保守僵化的政治体制束缚,又超越了资本主义民主模式,逐步建构起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系。第四,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大胆地吸收世界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主动的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功,不仅使中国从斯大林模式的教条化束缚中摆脱出来,而且开拓了一条在社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国家通过工业化迈入信息化,超越资本化克服泛民主化,从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发展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其初始阶段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发展起点较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上展开的,由于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点低,发展速度慢,而且发展水平不高。二是人口众多,十多亿的人口基数既是发展的人力优势,也是共同发展的劣势。三是发展不均衡,既有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也有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四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上不具有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弱。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其发展的路径依赖基本无法摆脱以出口为导向、以加工制造业为核心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在这轮以牺牲人口、土地、资源和环境红利为代价的发展周期,中国虽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创造了“红色奇迹”,但没有取得与巨大付出相对应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反却出现以消耗大量有限的资源换回较低的回报和严重的环境破坏,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却没有实现农民的整体富裕,出现更加突出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出现大量暗流涌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裂变趋向,等等。所有的一切社会表征已鲜明无误的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没有错,但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

  进入21世纪不久,中国共产党即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改变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既有方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因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这种由传统的粗放型的非科学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的转变,首先强调发展的重要属性,因为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谋发展,才能建成惠及十多亿人口的全面而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物质基础。科学发展必须突出以人为本,这是解决中国的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本源问题。只有真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使人民获得真正的发展利益。科学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既要统筹平衡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国外发展,还要搞好中央与地方,公民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筹协调,构建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生态环境。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关键阶段,主导并推动的三次社会转变,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将中国革命方式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引导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由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轨,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且摆脱了苏联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束缚,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路径。将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发展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向,不仅构建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也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底蕴。○

  参考文献:

  [1][6][7][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杜艳华、董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三】中国现代文学史专题作家复习资料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查看更多复习资料相关内容,请点击复习资料

2025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