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nered.com--高考作文】

请以“走进高二”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不得抄袭套作。

走进高二

也许你们和我一样都曾幻想过拥有小鸟的幸福: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穿越那有雷、有风、有雨的云层,去翱翔天际。

如果把理想称为天空,那么辛勤就是鸟儿的翅膀,我们都想去拥有那最广阔最美丽的天空,可又有谁真正注意过羽翼那飞上蓝天的翅膀呢?

不知不觉中从高一缓步走进高二,从原来的嘻笑进入了另一种紧张劳累的生活,有些时候,觉得被学习压的喘不过气来,丢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渐渐地忘 了自己的理想,忘了自己还要寻找那飞向天空的翅膀。不知是谁的提议,我走上了二层,那里有我的师哥师姐,他们面临的是那严峻的高考,我想他们一定比我们还 要苦,还要心烦。可终究是我错了,望着一尘不染的地面,听不到一丝的杂声,偶尔几声翻书的声音也充满了坚定,“因为我是最棒的。”看着师哥师姐们都为了自 己的理想去培养翱翔天空的翅膀,更何况我们呢?突然间,我找回了自我,找到了目标:为自己的去培养那驾驭理想的翅膀。

记得一个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错,只有那些勤劳的鸟儿才可能填饱肚子,才能有力气冲向天空,只有那些勤劳的人才能实现那最美的理想。至于“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就是一种借口的心态罢了,正所谓,宁做勤鸟,不为惰虫。

是龙就要腾云驾雾,是虎就要称雄森林,是鹰就要翱翔苍穹。所以如果你想去征服那理想的天空,就要努力去培养那驾驭理想的翅膀。岁月无声,高一的生活已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进入高二,走上桥头,展 望未来。

让我们用热情的双手去营造我们高二的生活吧。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 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 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 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 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 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 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 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 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 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 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 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 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 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 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 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 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 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 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查看更多高考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考作文

2024 考试资源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3号-1